王莽篡位后,为什么要杀刘秀?
一、王莽其人

王莽在历史上备受争议,有人认为他是篡位的 “巨奸”,也有人赞誉他为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社会改革家”。他出身显赫,为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王氏家族在元帝、成帝时期极为显赫,先后共有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而王莽父亲王曼、兄长王永早死,未曾封侯。王莽不同于其叔伯兄弟生活奢靡、纵情酒色,他 “独孤贫,因折节为恭俭”。在外,王莽拜沛郡人陈参为师,学习《礼记》,结交贤士;对内,王莽服侍老母、寡嫂,抚育侄儿,孝敬族内叔伯尊长。因此,王莽声名远播。
王莽少年时孤弱,品性良善,曾得大伯父大将军王凤推荐任黄门郎,进入仕途。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 8 年),王莽在 38 岁之际得以任大司马一职。后因汉哀帝外家傅太后、丁太后当权,王莽隐居封地。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 2 年),汉哀帝重新召王莽回京。元寿二年(公元前 1 年),汉哀帝死。王莽扶立汉平帝,进一步培植势力、笼络人心、收揽权力。元始五年(5 年),汉平帝病逝,王莽再次拥立了 2 岁的刘婴。王莽更是成为了大家口中的 “摄皇帝”。初始元年(8 年),王莽废皇太子孺子婴,自立为帝,改国号为 “新”,年号为 “始建国”。
王莽掌权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一,实行王田、私属制,废除土地私有制,不得买卖奴婢;其二,改革币制,铸大钱、契刀、错刀等,后又实行宝货制,再后废大、小钱,另作货布、货泉;其三,实行五均、赊贷及六筦,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负责管理市场物价,收取工商业税,还搞了 “赊贷”,百姓办理祭祀、丧葬或欲经营工商业但无资金时,可向政府借贷。
王莽的改革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有人认为他的改革措施具有先进性,如胡适曾评价王莽是 “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者”;但也有人认为他的改革触动了权贵阶层的利益,加上币制复杂混乱,剥削了普通民众的财富,自然引起了百姓极大的不满,这也是王莽新朝迅速走向灭亡的原因之一。
二、刘秀登场

刘秀身世
刘秀为汉室宗亲,汉高祖刘邦九世孙。起初他只是平民,在新莽末年天下大乱时趁势而起。刘秀的身世要追溯到其祖汉景帝。汉景帝喝醉酒召幸宠妃,宠妃因月事让唐姓侍女侍寝,生下刘发。刘发被封长沙王,后刘发之子刘买受封舂陵侯。刘买嫡子刘熊渠继位,次子刘外任巨鹿县官,刘外之子刘仁承袭父位。汉元帝时,刘仁觉得舂陵阴冷潮湿,上书请求迁入内地,舂陵侯国移治到南阳郡蔡阳县白水乡。刘钦乃刘回之子,任济阳县令。建平元年腊月初六,刘钦妻子在汉武帝行宫生下刘秀。那年秋天,县里获丰收,有一株嘉禾长了九个穗,刘钦给儿子起名刘秀。刘钦不久调任南顿县令,在刘秀 9 岁时溘然长逝,刘秀只好投奔叔父刘良,度过童年时光。
早期经历
刘秀性格木讷胆小,爱干农活,与刘邦式的哥哥刘縯形成鲜明对比。刘秀早年只是读书、耕田,王莽改制失败时在刘縯等人推动下起兵。刘秀在长安太学学习《尚书》,略通大义。刘秀的大哥刘縯性刚毅,慷慨有大节,是天生的领袖。在刘縯的带领下,刘秀走上起义之路。起初,刘秀在起义军中并无太大存在感,甚至被认为见小敌怯。刘秀自幼安守本份,动乱爆发后本不想造反,但因对大哥的盲目信心和崇拜,跟随刘縯起事。刘秀为赚学杂费和生活费,曾和朋友合资买驴出租。刘秀虽低调,但外柔内刚,内心并非没有大志,从 “刘秀当为天子” 的谶文一事可看出,当大家认为谶文指的是王莽军师刘秀时,他却笑着说 “安知非仆耶?”。刘縯起兵时,刘秀被迫跟随,初期经历了诸多艰难。起义之初,因装备不齐,刘秀只能骑牛作战;军中财物分配不均,众怒难平,将士们想要反攻刘氏家族,后来刘秀把刘氏宗族所得的财物分给其他将士,才平息了争端。起义军与王莽军队在小长安会战,损失惨重,刘秀的姐姐刘元及其三个女儿、二哥刘仲都在乱军中被杀。
三、王莽追杀刘秀的原因

杀一儆百
刘秀作为汉室宗亲,身上具有一定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同时,他还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和影响力。王莽深知,如果不将刘秀铲除,他可能会成为自己权力上升的威胁。追杀刘秀可以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震慑其他反对者。
消灭对手
刘秀领导的更始军队是反对王莽统治的强大势力。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王莽必须将刘秀及其势力消灭,以确保自己的统治不受威胁。
窃取皇位
王莽夺权篡位后自封为新皇帝,而刘秀正是汉室宗亲,有一定的合法性和正统性,所以他也有可能成为皇位的竞争者。为了确保自己的皇位稳固,王莽追杀刘秀,以消除潜在的竞争对手。
总之,王莽追杀刘秀主要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消除反对势力,保证自己篡位的合法性和稳固性。
四、传说与史实

民间传说
民间流传着许多王莽追杀刘秀的传说,这些传说反映了人们对王莽的憎恨和对刘秀的爱戴。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蝼蛄救主”“椿树封王” 等传说。在这些传说中,刘秀往往被描绘成一个机智勇敢、善良正直的人物,而王莽则被描绘成一个残暴无道、昏庸无能的皇帝。这些传说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也成为了文学、艺术等领域的重要题材。
历史真相
实际上,王莽追杀刘秀的说法多为传说,没有史实依据。王莽在公元 23 年就被绿林军所杀,而刘秀在公元 25 年才开始起兵反抗。此外,真正追杀刘秀的人是王郎,而非王莽。王郎本名叫王昌,是河北邯郸人,平时以看相为生。新朝末年,天下大乱,王郎看到各地义军纷纷揭竿而起,便诈称自己是汉成帝遗落在民间的儿子刘子舆,于公元 23 年 12 月在邯郸称帝,随后派遣使者召降各地,并派出骑兵追杀刘秀。
五、王莽的错误判断

误杀刘歆
王莽因一本推测神书中写道 “刘秀当为君王”,而错杀了将名字改为 “刘秀” 的宠臣刘歆。刘歆本是西汉大学问家刘向之子,学富五车,在皇帝的私人图书馆中饱览群书。他读到一本图谶《赤伏符》,其中预言 “刘秀当为天子”。当时西汉已呈分崩离析之势,王莽显露出取而代之的苗头,刘歆看到这个预言后,借汉哀帝刘欣之名避讳改名为刘秀。他主动靠近王莽,利用王莽的信任一步步积累势力,伺机取而代之。王莽不知真相,将刘歆视为左膀右臂,刘歆在王莽的举荐下先后做了侍中、光禄大夫等官职,直至王莽建新代汉,刘歆被封为国师,赐爵嘉新公。然而,后来刘歆联合大司马董忠、卫将军王涉、牛鼻子老道西门君恵等人准备杀掉王莽,不料事情败露,全部被诛杀。可笑的是西门老道直到上刑场时还深信预言,对着满街的百姓喊话,要他们相信刘秀才是他们的新天子。
忽视真正的刘秀
王莽以为杀了刘歆就消除了威胁,却没想到真正的刘秀最终推翻了他的统治。在刘歆被杀后,王莽放松了警惕,而此时真正的刘秀,即汉室宗亲刘秀,正带领着起义军逐渐崛起。刘秀在新莽末年天下大乱时趁势而起,他性格木讷胆小,爱干农活,早期只是读书、耕田。在其大哥刘縯的带领下,刘秀走上起义之路。刘秀虽起初在起义军中并无太大存在感,但在昆阳之战中,他以少胜多,一举击溃新莽的 43 万大军,直接导致四个月后王莽兵败被杀。王莽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误杀了刘歆,却忽视了真正有能力推翻他统治的刘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