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弦一直是不温不火,还是从来没大红大紫过
我还记得那是零五年前后,也就是十年前吧。 我在大狗家听到的一首歌,叫西厢,那首歌的前奏放出来的时候,我在厕所尿尿。 那首歌有多长,我就在厕所呆了多久。 听完了,我的提上裤子,骂了句,草,真好听。 然后被大狗他爹一脚飞踹。那个时候任何中国风歌曲,只要贴上后弦的名头,就会很火,比如说情画,比如说玫瑰花的葬礼。 哦,那个时候vae被说,能不能成为下一个后弦啊?就像后弦是山寨的周杰伦。
想起来就觉得光阴似箭。后弦一直是温吞水,从来没大红大紫过。 后弦从小伙子,变成了杀马特,拼命的跳舞。我还记得,后弦在采访里唱一首过火。 他讲年轻时,被人骗的身无分文,流落街头。后弦说不上是埋怨,只是小声说道。我身份证都给你了,我那么信任你,你怎么可以骗我呢。就像他的性格。一直温和,一直眉眼温顺。我还记得中国好声音第四季请来了周杰伦,大家突然都开始叫他小公举。啊。周杰伦现在已经成为了天王了吗? 总感觉牛仔很忙,超人不会飞这些歌才是刚刚发的啊。
后弦的歌的最大问题,大概是太依赖抓耳旋律而忽视了编曲以及其他一切。而最核心的,是他的歌声里,没有感情,没有一丝丝感情。不管歌词营造的情绪氛围怎样,他笑着唱哭着唱生气着唱乏味着唱,好像都没有一点区别。这也是为什么他的歌给人温吞的感觉。不生动,歌写得没感情,唱的人也没感情,听的人当然也没有理由带入自己。于是再好听的旋律也只是一件看似好看的——摆设。可这种缺点让他的歌适合在写研报等费脑的工作的时候听—以为是整张专辑乱序播放,但单曲循环了一小时我竟也没发现。我不想在最后煽情说后弦永远是记忆中那个写出《昆明湖》和《桥段》的后弦,我只是在看了他微博置顶公开了他的妻女照片之后突然感动到想飙泪。红不了就算了,世事艰难,唯愿你好。
高中时期非常非常喜欢他。也只喜欢他。只有他而已。我和别人不太一样的地方就是偏爱小众,对,那时候后弦就是小众。也许是中二病吧。别人都听的歌手我就不会喜欢了。比如周杰伦,一盘都没买过。省吃俭用拿早饭钱去买后弦的CD。不过也只买过三盘。《古·玩》《九公主》《东方不败》。全部正版,百听不厌。一遍又一遍再然后,就没有买过其他的了。为什么?因为他变了。或者是被那个破经纪公司害的。后来的造型什么鬼。不忍直视。 其实如果他一直坚持自己的路子,只唱古风,只唱宫调R
虽然说他的路线很网络歌手,但其实作品品质是超过了同时期其他网络歌手的。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喜爱,让他的歌词充满自然而然的用典而不流于非主流式的伤感情爱,歌曲中中国元素的引入也比很多流行歌手都要自然一些。唱功也还可以,比是比不过 vocal 系选手,至少达到歌手的水平。按理说这样的条件,换个好公司应该是前途无量的。可惜他换了个比从前好一些但依然很奇怪的公司,刚签约就把头发染了开始装嫩。又很不巧,他自己的创作能力也已经开始下滑了。于是一个靠作品获取关注度的创作型歌手,就不可避免地过气了。他为了挽救人气,用的路子有点尴尬——拼命往歌词里塞网络流行语……大哥,按照你之后的套路,这些单曲发一年半以后是要打包成专辑重新发行的,可是你用的有些词没准三个月就过气了,这岂不是会显得你拼命想赶上潮流可一直没赶上
如果说中国风是后弦的一大主题,那么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另一大支柱——小情歌。这种“小”不仅体现在题材上,还流露在情感中。后弦的情歌与其他人抒发求之不得的苦闷或是爱情幻灭的悲伤不同,他的主题是单一的,甚至可以用单调来形容,都在歌唱恋爱的甜美,这种情绪很接近青春期少男少女共沐爱河时心底微微荡漾的小情绪,故而称为“小”。由此可见,情歌在后弦的手中也同样被烙上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假设我们将周氏情歌比喻成浓郁可口的牛奶咖啡,许嵩的情歌看作是酸中带甜的橘子汽水,那么后弦的情歌就绝对是烘焙得刚刚好的奶油蛋糕——甜美。无论是《娃娃脸》的“懒懒的秒针挂着糖浆”、《很有爱》的“白水也甜得像糖”还是《天然呆》里“驮着幸福的糖果”,我们都可以透过字里行间感受到或是初恋时小鹿乱撞的兴奋,或是热恋中耳鬓厮磨的甜蜜。
说句实在话,后弦那真的是我的高中青春啊!那时候有喜欢的女孩子,一遍一遍地听《花甲》,一遍一遍地幻想这抱着她坐在桥边看云,看世界都慢慢变化,只有我们还能在一起。 那时候一天睡三个多小时备战高考,最累的时候耳机里单曲循环《过桥》。小书生渴望金榜题名然后迎娶娇妻报答慈母的心情简直就是我当初的写照啊! 昨天全家去泡温泉,在休息大厅里看到TL上出现了这个问题,于是用虾米缓存了好多记忆中后弦的歌。泡过温泉回家,200公里的车程,爸妈在后座睡觉休息,我在前面边开车边把手机连到车上,听多年不听的歌,鼻子发酸。 我知道后弦强押韵,作词稀奇古怪,长得似乎也不好看。可我们爱的是那段记忆,那段回忆起来叫青春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