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貌美女星 颜值不输王晓棠 王心刚老伙计 只演两部电影 71岁便去世
曹樱的艰难演艺之路
1947年,一个名叫张远瑞的四川姑娘带着对戏剧的无限热情和梦想,来到了成都南虹艺术学校学习表演。她天生丽质,又聪慧过人,很快就在同学中脱颖而出。

1953年,她加入了重庆话剧团,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曹樱”。这一年,她才23岁。
在这家老牌戏剧团,曹樱如鱼得水。她先后在《原野》、《雷雨》等多部话剧里担任女主角,成功塑造了花金子、四凤、西施等脍炙人口的戏剧人物形象。
观众们为曹樱清丽脱俗的相貌和出众的表演天赋倾倒,剧评界也对她赞不绝口。
就在曹樱演艺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一个电影角色的出现,改变了她原本一帆风顺的命运轨迹。1957年,在她的银幕处女作《五更寒》里,曹樱成功塑造了一个名叫“巧凤”的地主家小寡妇形象。

这个性格活泼,敢爱敢恨的女子深深抓住了观众的心,同时也让曹樱因为“美化地主小老婆”的争议而身名俱损。
在《五更寒》中精彩演绎巧凤
在《五更寒》里,曹樱以巧妙的表演成功塑造了一个立体丰满、性格复杂的巧凤形象。当这个泼辣大胆的小寡妇面对敌人时,曹樱会通过眼神的轻佻、身体的挑逗来表现巧凤勇于反抗的一面;而当巧凤对上自己内心深爱的革命战士罗文川时,曹樱又会用眼中盈盈的泪花和委屈中透着怨怼的语气,将这个女子隐藏在表象之下的软弱与伤感完美演绎。
正是通过这种内外交融的表演手法,曹樱使观众得以一窥这个本该毫不讨好的小寡妇角色的内心世界。我们从她的眼中看到了心碎,从她的言语中感受到了细腻,这都让银幕上的巧凤变得立体丰满、令人动容。

尤其是在生死关头,巧凤不顾自身安危全心全意地拯救受伤的罗文川时,曹樱眼中透出的深情款款正是这个性格复杂女子最动人的部分。
可以说,曹樱是用她精湛的表演力度,打开了一个本该枯燥乏味的人物的心扉,从而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她超强的画面控制力与情绪能力,是当年仅次于王晓棠的本土一线女演员的水准。
正是有了这两位才女的加持,《五更寒》的巧凤和穆英才成为昔日电影中的经典人物形象。
在《勐垅沙》中塑造女特务形象
1960年,曹樱与当红小生王心刚在《勐垅沙》中首次合作,扮演一个叫“刀爱玲”的女特务角色。与之前多维的巧凤不同,刀爱玲这类角色往往比较单一,难以丰富改编。

但曹樱仍然充分发挥了她的表演天赋,试图赋予这个本该枯燥的女特务以立体的内心世界。
她会透过挑逗的眼神、妖娆的姿态、反复无常的言语来突出这个女特务阴险狡诈的特点,让观众直觉上对这个角色心生厌恶。
但同时,曹樱也会适时流露出刀爱玲内心对自己所做所为的疑虑与不安,让观众看到这个女特务内心深处的挣扎,增加了角色的同理心。
然而眼下的环境注定了刀爱玲难以真正突破角色的单一性。在这部作品中,曹樱的表演空间实在有限,她尽力从服装、妆容等外在塑造入手,但并没有像在《五更寒》中那样将一个本该枯燥的人物活灵活现。

《勐垅沙》成为她最后一次在银幕上“触电”,未来的电影生涯也随即中断,较为遗憾。
青春被时代迫害,发展被严重制约
《五更寒》为曹樱带来的不仅是一夜成名,也有后续癫狂的批判。“美化地主小老婆”成了响当当的罪名,就因为她生动诠释了一个本不应喜爱的小寡妇,曹樱不得不背负起这个沉甸甸的枷锁。
在那个仇恨理论充斥的年代,电影与政治捆绑,任何一个小角色都可能被放大检视。曹樱本可以通过后续作品逐步突破这个误读,但时代的拘束让她再无施展才华的舞台。
1984年,她在落寞中选择了退休。

17岁有朝气、23岁星光熠熠、55岁退隐江湖,曹樱就这样一步步被那个残酷的年代摧残、蚕食。我们无法想象,如果没有来自意识形态的迫害,她还会给我们带来多少动人心魄的银幕形象。
她本可以在光影的世界里绽放光华,但最终只留给观众们一段斑斓而绝望的春秋。
2001年,曹樱在孤独中离世。
她值得被记住
尽管在演艺生涯中只参演过两部电影,但曹樱已在昔日银幕上定格下了不朽的形象。我们无法忘却她动人心魄的表演——她能将一个看似枯燥的小寡妇写实又立体,能让一个本该可有可无的配角丰满。

正是曹樱开启了观众对这些偏居幕后的女子们的同理心,让她们个性的光芒也得以在银幕上绽放。
这位貌美如花、身怀绝技的女演员,本应拥有更加绚烂的演艺之路。时代的悲剧是夺走了她与观众更多相见的机会,但曹樱昔日映衬在银幕上的绝美侧影,已成为那个年代电影魅力的一部分,并将由我们一代又一代地沿续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