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规定16两为1斤
我们经常说一个成语叫半斤八两,形容的是大差不差,差不多的意思。
这是源于古代的重量计量单位,在古代,一斤就等于十六两,那半斤呢,就是八两。
但是你想过吗,为什么在古代半斤是八两呢,而不是五两呢?
一斤为什么不是十两呢?
十两岂不是更好计算吗?
关于十六两为一斤的起源,有两种说法,第一个相传在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他在经商的时候发现人们在交换物品的时候。
衡量物品的重量是靠眼睛估算,靠手掂量个大概,那这样中间的误差就会很大。
所以这范蠡就开始发明创造了。
他利用杠杆原理,将一根细直的长棍钻了两个口,细头放上重物,当秤砣,粗头放吊盘,盛放物品,并且在木棍上做上标记。
这样一杆秤就做好了。
可是要用什么来做着标记呢?
有一天晚上,范蠡在屋下休息的时候仰望天空,他突发奇想,决定采用北斗七星加上南斗六星以及福禄寿三星作为标记,这十六星刚好对应十六两,于是十六两为一斤便由此诞生了。
采用星辰对应梁,其实还包含着更加深刻的寓意,那就是时刻提醒人们要公平,讲诚信。
人在做,天在看,要是缺斤少两,那人也会缺少福禄寿的。
除了范蠡的星辰说,还有一种流传最广的说法,这要从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为了加强统治,统一度量衡开始说起。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发现各地的度量衡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使得各地之间交流非常麻烦,容易形成分裂。
所以他就决定统一全国的度量衡。
而他把这个问题交给了当时的丞相李斯。
李斯考虑良久,根据易经算出了十六两这个数字。
这是怎么算的呢?
原来在易经当中有64卦,其中每一卦又有六爻,那么刚好合计384爻而一斤十六两。
1224株,刚好是384株的金两,在确定之后,逐渐就成了各朝代普遍认可的重量单位。
尽管各朝各代斤两重量有所不同,但是一斤十六两的换算还是一直保留了下来。
而如今,我们除了斤两之外,更多采用的是克,1000g,盎司等等单位作为国际的计量单位,这些国际单位的由来也是十分有趣的。
其实最早这盎司是作为凉酒的液体容器使用的,而后随着时间演变,又逐渐出现了我们现在所见的金横盎司与药横盎司等单位。
1000g与盎司不同,它是法国科学家用体积单位立方米来推导猪的1kg。
而克就是1000g的千分之一了。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金讲的换算其实也是不同的。
就以当今国际单位克来换算,秦汉时期一斤大约是二百五十八个,而隋朝一斤大约是六百六十八个。
所以说在我国古代,这计量单位是一直在变化的。
今两的古法换算到了近代已经跟不上时代潮流了。
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扩大贸易,一斤十六两的换算方式被完全废止,成功地变为了一斤十两,而且金粮也与国际的各1000g挂钩,一两等于50g,一斤就是500g,1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