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议杨进明曾以《办学》获全国相声一等奖,百个舞蹈名字组成贯口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杨议和杨进明这对搭档,曾凭借一段相声《办学》,在全国电视相声大赛中拿下了一等奖。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那个讲究创意和深度的年代,单靠嘴皮子功夫就能让观众捧腹大笑并记住你,绝对不是巧合。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的获胜背后,其实藏着一段“百舞贯口”的传奇故事——这段贯口不仅让他们声名鹊起,还让不少人感慨:天赋、努力、和时代的碰撞,究竟能创造出怎样的奇迹?为什么会是他们?
他们的故事,要从天津这个“相声窝子”说起。
天津,几乎是相声艺术的代名词,从马三立到常宝霆,这片土地上诞生了无数相声大师。
杨议的父亲杨少华,正是其中一位。
杨议小时候,家里充满了相声的熏陶,但那时候的舞台并不属于相声。
因为一些特殊原因,这门艺术一度被边缘化,舞台上流行的是现代京剧。
而杨议呢,只能靠听父亲讲相声的点滴,偷偷琢磨其中的门道。
他对相声的最初印象,是几个老艺人站在台上,没有华丽的服装,也没有花哨的道具,就靠嘴皮子把观众逗得前仰后合。
那时他不明白:凭什么?后来才知道,这靠的是智慧和对生活的洞察。
真正让杨议走上相声道路的,是他与杨进明的合作。1983年,两人因一段相声段子相识。
当时杨进明是个曲艺爱好者,既会唱京东大鼓,也会打快板,满脑子都是创意。
他写了一个段子,正愁找不到合适的搭档,杨议便这样闯进了他的视野。
两人合作后,第一次登台,就拿下了“津门曲荟”业余组第一名。
对于相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条:段子必须有传承价值,哪怕只是一句台词,也要让观众记住。
后来,杨议创造了一句“乐呵乐呵得了”,几乎成了他个人的标签。
不过,真正让他们的事业腾飞的,是那段《办学》。
这段相声的创作灵感,源于一本关于中外舞蹈的书。
书里列出了上百种舞蹈的名字,杨议看了后灵机一动,把这些名字串成了一段贯口。
你能想象吗?从芭蕾到踢踏,从探戈到霹雳舞,百余个舞蹈名称在几分钟内一气呵成,既考验记忆力,又挑战口才。
这样的创意,注定是相声舞台上的一颗重磅炸弹。
值得一提的是,这段作品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他们花了很长时间打磨,从最初的创意到最终登台,中间修改过无数次。
甚至在比赛前,还专门请来冯巩帮忙润色。
冯巩是一位非常挑剔的艺术家,他的建议很简单:“时代感。”于是,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贴近当时社会的内容,作品一下子有了生命力。
比赛那天,这段《办学》一经表演,现场掌声雷动。
观众没见过这样的相声,既有传统的贯口功夫,又结合了现代社会的讽刺幽默。
评委们也被这段作品震撼了。
最后的结果毫不意外,他们拿下了一等奖。
赛后,侯耀文对杨议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没给天津的曲艺前辈丢脸。”这不仅是对他们的认可,更是对天津相声的一种肯定。
获奖后,杨议的事业迎来了新的高度。
他不仅继续活跃在相声舞台,还进军了影视领域,拍出了后来风靡一时的电视剧《杨光的快乐生活》。
但在这一切成就的背后,他始终没有忘记相声的初心。
他曾说:“相声是一门说话的艺术,靠嘴吃饭的活儿,最重要的是真诚。”或许正是这份真诚,让他的作品能穿越时间,打动不同的观众。
有人说,杨议和杨进明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他们生在天津这个相声的发源地,有深厚的艺术积淀;赶上了相声复兴的浪潮,有充足的舞台机会;更重要的是,他们愿意用心创作,尊重观众。
如果说相声是一场接力赛,那么他们无疑是这一棒中跑得最快的人之一。
他们用《办学》告诉我们,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也在于对生活的热爱。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