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三娘”于蕾
最近,于蕾的话题火了,“给辽宁卫视带来泼天财富”的梗流转于各大评论区,其实于蕾在媒体圈内,一直有着“拼命三娘”的形象。
我想我们应该对于蕾有个更全面的认识。
1979年出生于辽宁沈阳的于蕾,谈笑间总是不经意地夹带着东北人天生的幽默感,眼中闪烁的清澈光芒,让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似乎更小一些。
于蕾
无论是不是“最年轻”,也无论是不是 “唯一的女性”,在31届春晚的历史里,当时一个不到34岁的女人,连续两届担任央视春晚的总撰稿,这个成绩都是值得炫耀的。
于蕾的父亲于连胜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诗人和书法家,有家庭环境的熏陶,于蕾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儿时的连环画开始,到小学开始阅读唐诗宋词和四大名著,这些别人看来枯燥的文字,在她眼里都是跃然纸上的故事。
高中毕业后,成绩优异的于蕾考上了原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基于丰富的阅读量和扎实的文字功底,于蕾上大学期间就经常在校报上发表文章。
结识哈文
2002 年大学毕业后,于蕾应聘到央视财经频道,成为一名实习记者。前央视春晚导演哈文也毕业于北广,是于蕾的师姐。
于蕾
于蕾和哈文,相识于2003年的7月,那时的他们走到一起,是为了共同参与创建一个后来家喻户晓的综艺节目——《非常 6+1》。
《非常6+1》节目画面
进组后,从道具到制片,从导演助理到外联,于蕾几乎涉猎了栏目组所有工种,拥有深厚的国学底子,唐诗宋词信手拈来,写出的文案时常令人惊艳,而且工作起来很拼的于蕾获得了哈文的充分认可。
于蕾:“我现在还记得当导演的第一期节目,制作周期过半、大家都开工了,我的选手短片却一个镜头都没拍,因为完全没想好要拍什么!真的是看花容易绣花难,难到一个人躲到楼道里哭。”
后来,为了剪出 10 分钟的短片,她拍摄了 10 盘带子、300 分钟的素材。
于蕾和哈文
2008 年诞生的《咏乐汇》,让于蕾的职业生涯与梦想又进入一个新层面,她在节目中担任总撰稿,积累了丰富的文案创作经验。
《咏乐汇》节目画面
2012 年龙年春晚,哈文担任总导演,32 岁的于蕾被任命为央视春晚总撰稿,成为哈文的左膀右臂。她不敢怠慢,拿出大量时间,把 20 年间所有的晚会都看了一遍,才开始撰写文案。
从第一次审核到最终直播,于蕾修改的文案有二十稿之多。
特别是跨年零点倒计时的台词,为了不出差错,于蕾分别准备了四个版本的串场词。但因为个别节目没把握好时间,龙年春晚进行到一半时,导演组发现节目时长比彩排时多了2分12 秒!由于每个节目都有精确的时长,前一个演超时了,就得从后面的节目中“抠”出来,这无疑会造成一系列变故。
于蕾不忍心打乱演员们的演出节奏,决定从她撰写的主持人串场词中“抠”时间。尽管那一个个文字都是她通宵达旦、几易其稿才精心创作出来的,但心怀大局的于蕾果断删减,不露痕迹地救了场,避免了春晚节目的时间错乱。在整个团队的努力下,2012 年龙年春晚最终以 7.7 亿观众收看的成绩被认定为“全球收看人数最多的晚会”,并荣获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2012年龙年春晚开场画面
“”火出圈”的“拼命三娘”
真正让于蕾“火出圈”并受到张艺谋导演高度赞扬的,是因为她打造出了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
《国家宝藏》栏目
2015 年 9 月,于蕾交了一份8000 字的《国家宝藏》节目方案,最终被选中,创意产生时,文博行业还基本局限在较少人问津、对大众缺乏吸引力的学术圈层,如何做出新意成了于蕾面前最大的难题。
正巧,同年央视为节目创新人才提供海外培训的机会,这个国家宝藏的节目方案带给了于蕾赴英国学习的机会。
在英国培训的 40 多天里,于蕾经常去大英博物馆闲逛,并在那里结识到一位历史学博士。于蕾问他“为什么要学历史”,对方的回答很简单——“你不觉得历史特别浪漫吗?”
大英博物馆
“浪漫!”于蕾反复咀嚼着这个词,忽然豁然开朗!在纪录片性质的节目中,体现综艺的浪漫,于蕾给节目定了调子。
回国后,于蕾开始前期调研,带着团队跑遍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查阅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摸索了两年,她有了新的视角:“只有把文物拉下神坛,拉到你身边,让你看到自己的生活真能受到文物的影响,它们才能真正浪漫起来。”
于是,于蕾团队敲定了节目形式:一半篇幅描绘国宝的“前世传奇”,另一半时间讲述国宝的“今生故事”。
为了做好《国家宝藏》,从内容到形式的纯粹原创,为了这无数个“第一次”的创新,作为制片人、总导演的于蕾带领团队耕耘了2年零7个月才完成了第一季的节目创作:
翻阅了500余万字的考古报告和文献资料,叩开了故宫博物院等九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的大门,经历了4000多小时的创作会议,走过了数万公里的调研路程……
2017 年 12 月 3 日起,《国家宝藏》陆续推出了三期,每一期节目精剪完成后,于蕾团队和故宫博物院都会组织 20 多位专家来“挑刺”,找毛病。
创作最紧张的时候,于蕾白天在演播室打磨彩排,晚上到机房通宵修改剪辑成片,连续两三个月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拼命三娘”由此得名。
在于蕾团队的精心策划和制作中,一件件文物在舞台上“活”了过来《国家宝藏》第一、二、三季和展演季创造了 40.9 亿视频点击量,覆盖了 45 亿人次受众,最终既让节目拥有了历史的厚重感,又满足了年轻人对节目质感的要求。
广受年轻人认可的《国家宝藏》
张艺谋的“总撰稿人”
2022 年初,第24届冬奥会将在北京举办,张艺谋身为开闭幕式总导演决定请于蕾当总撰稿人。
于蕾和张艺谋探讨冬奥会稿件
作为文学总撰稿,于蕾是最早进入北京 2022 年冬奥会开闭幕式组的少数几个核心主创之一。
于蕾先后为开闭幕式写出 600 个文档,其中有文案、策划案,也有会议纪要等。与此同时,她还要负责出品《国家宝藏》的新一季节目,每天两头跑,忙得不可开交。
从零起点到落地,将近 3 年的时间,一切和文字相关的事,都在她的工作范畴之内。她的电脑里有一个名为“2022大好河山”的文件夹,里面有近 600 个文档,相当于两万本电子书的容量。
从开幕式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到闭幕式的“折柳寄情”,从各种汇报方案到会议纪要,从媒体手册到执行脚本……事后回顾,于蕾自己都惊讶于如此庞大的文字工作量。对此,于蕾却觉得自己很幸运地感受到一个创作者最大的幸福。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二十四节气、14 首古诗词作为倒计时,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惊艳开场折服了全世界,也再一次证明了于蕾的文采和底蕴。
24届冬奥会
执导2023年春晚
在央视默默付出 20 年,历练过 4 次春晚之后,43 岁的于蕾被选定为 2023 年春晚总导演。
于蕾执导的 2023 年春晚制造了一系列的“首创”之举:全新设计的吉祥物 “兔圆圆”是春晚 40 年历史上首个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完成了初始配方原创的春晚吉祥物IP;首次实现了“8K 超高清 + 三维菁彩声”直播。
2023年春晚
因为春晚的节目和演员众多,某个环节出现纰漏和突发情况难以避免。2023 年春晚舞台上,于蕾就被笑星沈腾的表演“惊出了一身冷汗”。
2023春晚沈腾小品
沈腾和马丽表演的小品《坑》原定时间为 17 分钟多,这是经过此前的数次彩排严格计算出来的时长。但节目正式开演后,只用 15 分钟小品就演完了,一下子多出来2分多钟的空窗期。
央视春晚是现场直播的,在主持人零点报时之前,每一个节目的表演时间如果被延长或缩短,整台晚会的节奏就要被打乱,其他节目也要跟着做出应急调整。
眼看离零点的跨年报时越来越近,被“坑”出来的2分多钟时间却无处弥补,怎么办?
这时于蕾启动了紧急预案,她让接下来参演节目的演员,不显山不露水地你多出50秒,他延长1分钟。
2023年春晚截图
“好在一切有惊无险,各种节目悄然补时,总算把那 2 分多钟给补齐了。”于蕾爆料此事的时候手捂胸口,依然心有余悸。
瑕不掩瑜,2023 年央视春晚收视率、传播度均创造了历史新高。全媒体累计触达 162 亿人次观看,覆盖全球173 个国家和地区。于蕾第一次担任春晚总导演就不负众望。
图源:中国视听大数据
有人说于蕾运气好,先后得到了哈文、张艺谋的赏识和提拔,才取得了今天的显赫成就。殊不知人越勤奋越幸运,哪有真正顺风顺水的人生,于蕾的幸运和成功,不过是她厚积薄发的结果罢了。
#于蕾再度拟任央视春晚总导演##拼命三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