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韶关南华寺
韶关南华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东南郊,是禅宗南宗的主要道场,享有“禅宗祖庭”“东粤第一宝刹”“岭南禅林之冠”之称。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历史沿革
- 南朝时期: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印度高僧智药三藏建议在此建寺,天监三年寺庙建成,梁武帝赐匾额为“宝林寺”。
- 隋唐时期:唐仪凤元年(公元676年),禅宗六祖慧能于宝林寺开堂传法。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敕名“中兴寺”,神龙三年(公元707年)又敕额“法泉寺”。
- 宋元时期:宋开宝年间(公元970年)敕额“南华禅寺”沿用至今。元代末年,南华禅寺三次遭遇兵火,祖庭衰落。
-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几经重修毁坏,直到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虚云法师主持重修,初步奠定南华禅寺目前的基本格局。
建筑布局与风格
- 布局:南华禅寺为传统坐北朝南结构,顺山势而建,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寺院主体建筑群呈阶梯式在同一中轴线上,进寺门后,前段是曹溪门,放生池、宝林门;中段是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后段是灵照塔、六祖殿、方丈室等。
- 风格:全寺墙体用青砖灰沙砌成,上覆琉璃碧瓦,全寺殿堂沿用传统的飞檐斗拱,其中以重檐歇山顶、一斗三升居多,多数采用木圆柱作为支柱,各殿堂由木圆柱分为多间,花格门窗、格子窗棂。
主要景点
- 曹溪门:为南华禅寺第一山门,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经多次毁坏重建,现山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仿古建筑,于1986年按原貌重建。
- 五香亭(放生池):第一山门与第二山门之间为五香亭和放生池,放生池为一直径40米,深4米的圆形水池,池正中有一座桥,桥上有一座八角亭,名为五香亭。
- 宝林门:位于放生池后,为南华禅寺第二山门,初建于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清朝及民国时都有重修。1994年重修时改为重檐歇山顶,整座建筑均无柱和梁架,直接砖墙到顶。
- 天王宝殿:原名“罗汉楼”,为单檐歇山顶,绿色琉璃瓦面,始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虚云法师移址重建,1963年广东省政府拨款重修。
文物珍藏
寺内现存有六祖惠能真身、唐代千佛袈裟、历代圣旨、明英宗金书“大藏”经、清代铜版《金刚经》、铁铸观音等国家一级保护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