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高级将领结局(四十五)抗日名将施中诚家国两难全
施中诚(1897年~1974年10月28日)字朴如,安徽桐城人。
施中诚
童年丧父,稍长到山东投靠伯父施从滨, 入保定军校步兵科学习。1923年2月毕业后在施从滨部下任见习排长。1925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中,施从滨同孙传芳作战被俘,后被孙处死。施妻请求张宗昌对其侄施中诚给予关照。
施从滨(1867~1925) 字汉亭。安徽桐城人。早年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任北洋第二镇三协六标二营管带。宣统三年(1911年)任第五镇十协十九标标统。后任山东省曹州镇总兵,前路巡防营统领,中央陆军第五师第十旅旅长。1914年8月任中央陆军第一混成旅旅长,江苏镇江镇守使。1915年任山东究州镇守使,山东暂编第一师师长,后转任中央陆军第四十七混成旅旅长,1922年5月起任山东济南镇守使。1925年任山东军务帮办同。12月任军前敌总指挥随张宗昌进攻安徽,被孙传芳部俘虏。年底在安徽蚌埠车站被孙所杀。
施从滨被俘后,孙传芳对他进行了一番奚落、挖苦的污辱之后,下令用铁丝把施从滨绑缚至蚌埠车站,慢刀剁头,悬首暴尸,并暴尸三日,且不得家人为其收尸。上挂红布白字条幅“新任督抚施从滨之头”。自古以来,两军交战,不可虐杀俘虏,而孙传芳这一举措,开了民国以来虐杀敌方被俘将领的先例,确属残忍至极,社会舆论界一片哗然。施从滨终年58岁。
消息传到家中,施从滨长女施谷兰痛不欲生,发誓要为父报仇。施谷兰先是把希望寄托在堂兄施中诚身上。时年,施中诚还是一名排长,为了复仇,施家人在向张宗昌提出抚恤要求时,其中一条就是让施中诚当团长。如愿当上团长的施中诚,不但三年不提复仇之事,还劝说施谷兰放弃这个念头, 结果兄妹为此决裂。
1926年春,施中诚由排长被提升为团长,三年后,再升烟台警备司令。1929年,陈调元任山东省政府主席,后提升中诚为山东警备第一旅旅长。1930年,参加鲁西之役,后随陈调元调赴安徽,任安徽警备第一旅旅长。1932年参加皖西“剿共”。1933年秋,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军官高等教育班第二期深造。1934年6月,高等教育班毕业;12月,政府任命中诚为陆军第五十七师(师长阮肇昌)第一六九旅旅长。嗣调赴赣东北之德兴、万年“剿共”。1936年2月,国民政府晋任施中诚为陆军少将。
话分两头,立志为报父仇的施谷兰经过多年,终于刺孙成功。经历坎坷。施中诚有个同学叫施靖公,是山西军阀阎锡山的谍报参谋,与施谷兰相识后一见钟情,且深为她的侠义所动,愿娶她为妻,也答应为其替父报仇。两人结婚后,随着两个儿子的相继出生和施靖公仕途的一帆风顺,他与其同学施中诚一样违背诺言,不再愿意替施谷兰为父报仇。施谷兰毅然决然地带着孩子离开了施靖公,而且两人从此再未谋面。
施谷兰报仇心切,却寻路无门。尤其最亲近的人食言,让她不再相信和依赖别人,决心亲自复仇,以还誓愿。激愤之余,还写下了“一再牺牲为父仇,年年不报使人愁。痴心愿望求人助,结果仍需自出头。”的励志诗句,并从此由“施谷兰”更名“施剑翘”,意在“翘首望明月,拔剑向青天”。同时,也给自己的两个儿子改了名字,长子名“施佥刃”(拆分的剑字),次子为“施羽尧”(拆分的翘字),以此昭示为父报仇的决心。
施剑翘
更名为施剑翘的她人如其名,全部心思花在了为父报仇上。她辗转于北京、南京、济南、天津等地,千方百计寻找孙传芳的下落。历尽千辛万苦,也是天意巧合,最终在天津定居的她,通过儿子施佥刃的同学即孙传芳的女儿孙家敏这条线索,找到了经常出入天津居士林的孙传芳。1935年11月13日,在天津佛教居士林刺杀直系军阀孙传芳。
自首后的施剑翘,于1935年12月16日等来了天津地方法院的一审判决。法院虽认定施剑翘有自首情节,但未能充分使用相关条款予以轻判,仍判处施剑翘有期徒刑10年。
此时的施中诚已是国军少将,虽说这个妹妹不认他,但毕竟无论血缘还是恩情,都容不得他袖手旁观,以他为主心骨的施家认为量刑太重,要求上诉。此时的孙家虽是没落军阀,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其雄厚的家底和众多的故交旧部仍不是一般人家可比,孙传芳长子孙家震的岳父振德黄更是天津的名门豪族,以孙家震为代表的孙家,当然认为判得太轻,同样要求上诉。
于是案件又诉至河北省高等法院。高院否认了“自首”情节,但依据“情可悯恕”,判处施剑翘有期徒刑7年。虽然刑期稍减,但因“自首”不予承认,施剑翘自然不服;孙家因刑期不增反减更是不满。于是双方向南京最高法院提出上诉。
由于案件特殊,庭审备受瞩目,双方的辩护律师阵容也显得格外豪华。孙家请的是孙观坼;施家请的是余啟昌,两人都是喝过洋墨水的法界名流,不仅法学造诣深厚,还都秉持相同的司法精神,彼此尊重,相交甚厚。在情与法之间,他们理性而又不乏同情。孙家震为求重判施剑翘,曾要求贿赂法官,被孙观坼严词拒绝;余啟昌虽竭力为施剑翘开脱,但却不做无罪辩护。关于这个情节,中国话剧院据此创排的话剧《特赦》曾被主演江佳奇、高发和李晔三位明星演绎得出神入化。
虽然双方都在为彼此的愿意暗自角力,但最终南京高等法院还维持了河北高院的判决,孙、施两家均未能如愿。
庭内法律昭彰,庭外民意沸腾。施剑翘行刺孙传芳,事前散发传单告知世人为何这么做,极尽人伦孝道;事后敢作敢当从容自首,以示磊落之心。这些举动经媒体报道,已牵动天下人心。他们都为孙传芳的恶行所不齿,都被施剑翘的孝悌所感动。施剑翘作为一名柔弱女子,十年不忘父仇,其意志坚韧、行动果敢,更令人钦佩,被人们称为 “义侠”广为传播。于是社会各界,特别是妇女界积极声援,奔走呼号,强烈要求国民政府特赦施剑翘。一位律师发表的“为施剑翘呈请特赦书”更是感人至深:“施剑翘以一女子,手无缚鸡之力,在家为军务帮办之爱女,出嫁则为高级军官之夫人,且也青年伉俪,儿女成行,乃能念念不忘泉下之故父,隐忍从事于报仇,虽与汉赵娥之伺仇都葶,唐无忌之刺杀卫长,同一为其父报仇,名垂不朽。然欲其事之布置周详,弹无虚发,事后之从容自首,视死如归则又不如施剑翘之孝烈可嘉,智勇兼备也。”可见舆论的天平,压倒性地站在了施剑翘一边。
与此同时,认为报仇雪恨乃天经地义的施家兄弟,正动用一切关系解救施剑翘。他们通过时任国民政府副委员长的冯玉祥,向政府和法院施压,希望特赦施剑翘。
冯玉祥是施剑翘的叔叔施从云的革命战友,曾一起发动过著名的“滦州起义”,期间施从云牺牲,后被国民政府追授革命烈士、上将军衔。冯玉祥闻听一同出生入死的战友侄女身陷囹圄,很是同情,加之他与孙传芳素来不和,因此欣然答应解救施剑翘。冯玉祥积极奔走,上下斡旋,并联合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李烈钧等中央委员联名上书国民政府,认为孙传芳反对北伐,罪大恶极,施剑翘枪杀孙传芳,从小处说,是为父报仇,从大处说,是为民除害,理应无罪释放。
在多方努力之下,1936年10月14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向全国发表公告,大意是“施剑翘······论其杀人行为,固属触犯刑法,而一女子发于孝思,奋力不顾,其志可哀,其情尤可原······”决定赦免施剑翘。此后,由中华民国最高法院下达特赦令,在狱中度过9个月26天的施剑翘被特赦出狱。
抗日战争爆发后,施中诚指挥的第169旅于1937年8月开赴上海参加淞沪会战,这是第5支投入淞沪作战的部队。作为旅长,施中诚始终坚持在一线指挥,他不断鼓舞士气,将抗战必胜的信念传递给每一个第169旅官兵,自己却得了不育之症。
从10月开始,施中诚不顾体弱继续率部驰援在蕰藻浜作战的友军,他指挥的部队在孟家宅、老陆宅、新陆宅一带与日军展开长达一个多月的拉锯。在此期间,日军不断对第169旅阵地发起猛攻,均被打退。
施中诚
在淞沪会战的三个多月中,像第169旅这样从8月参战的杂牌军能够打满全场的绝无仅有。这一方面与该部装备精良以及源源不断的补充兵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施中诚的指挥能力,以及团结全旅奋战到底的抗战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战后,他被提拔为第57师中将师长。
淞沪会战结束后,敌我双方展开以湖北武汉为中心的拉锯夺城会战,施中诚临危受命,在全师官兵尚未来得及休整之际,就又匆匆拉上战场,于田家镇与日军殊死相抗,正面硬撼日军号称九州第一的精锐第六师团。
双方交战半月有余,施中诚所部在缺兵短将、武器装备不占优的严重劣势下,在全体参战官兵伤亡过半的险峻形势下,施中诚重伤不下火线,亲自提枪上阵,率部向日军展开自杀式冲锋,以我之华夏之血,重铸我九州龙魂,永固我河山不失,硝烟弥散,遮天蔽日,战阵之惨烈,难以用语言形容。
而面对如此疯狂的部队,连一向自视甚高,推崇武士道精神的日军也不禁为之胆寒,在战后报告中,日本军官曾以这样一句话来形容施中诚的部队:“这是中国战场上,唯一一支可以战胜日本军队的中国部队,他们太疯狂了,如果日后遇到一定要避其锋芒。”
施中诚所部损失甚重,所属团长龙子育、副官长张云亭阵亡,旅长杨宗鼎、团长李翰卿等重伤。
1939年初,在广西、湖北和湖南等地打出赫赫威名的施中诚57师,被编入黄埔嫡系精锐74军,这是第57师由杂牌转化为中央军嫡系的开始,也是第74军这支“三五铁军”辉煌历程的起点。在俞济时和王耀武等抗日名将的带领下,逐渐成长为一支抗日铁军,王牌主力。
1939年9月,升任第七十四军副军长(军长王耀武)。嗣兼独山师管区司令。1942年11月,调升陆军第一○○军军长,辖第十九师(师长唐伯寅)、第七十五师(师长朱惠荣)、第六十三师(师长赵锡田)。
1944年,王耀武升任集团军总司令职务后,亲自点将施中诚接任他的职务,出任74军军长职务,全军无一人反对。施改隶孙连仲第六战区,参加湖南会战,阻击日寇南侵军。1945年,又改隶汤恩伯黔桂湘边区总部。4月,王隶汤恩伯黔桂湘边区总司令部。4月,王耀武任第四方面军司令官,驻军湖南地区,施又改隶王耀武,驻军武冈花园。4月中旬日寇华中方面军坂西一良率二十军进攻芷江,企图抢占芷江空军基地。在雪峰山前遭到第四方面军严重打击,将敌二十军击溃,称为湘西大捷,美国报纸曾大加称道。施军于此役中重创敌军。
1945年5月,在湘西对日军会战中,重创日军先头部队。1945年12月,任南京警备司令,后任国民党第十八集团军副司令、青岛第十一绥靖区副司令。
1946年,施剑翘组织兄弟姐妹召开过一个家庭会议。施剑翘劝说施中诚不要打内战。于是施中诚回到安徽老家办了一个述德小学,在内战时,始终不曾离乡,面对蒋介石的召唤,始终不予回复。这也让后来他在台湾不得不过着拮据的生活,他在人生的后十年都在养鸡办农场。
1946年秋,74军整编为74师,经王耀武运作,调施中诚任国军第20集团军副总司令(原74军张灵甫升任师长),施以年老体弱为由没有上任,其间捐资在家乡桐城砂子岗创办述德小学。1948年1月,国军重新整编第32师,施以第十一绥靖区副司令兼任师长。1948年9月22日晋升陆军中将。南京解放前夕,携古稀老母、妻侄家小由香港转台湾省。
1950年,任台中防守区中将副司令官(司令官刘安祺),入革命实践研究院第八期受训。1953年,请准退役,转任台糖公司顾问,旋与同仁亲友合资,于埔里开拓农场,躬耕自给,优游山林之间。1959年寓居美国洛杉矶。1974年10月28日,病逝台中。
施剑翘,新中国成立后,她因病移居北京,病愈后又移居五台山光明寺村,并以居士身份在碧山寺修行。1957年当选北京市政协委员会特邀委员。1979年病逝于北京,享年7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