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神:东岳大帝

东岳大帝全称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简称“仁圣大帝”“天齐帝”“岳帝”“岳帝爷”等,古称“泰山府君”“东岳帝君”,民间又称泰山神,是中国道教及民间信仰中的重要神祇,被视为泰山的主神,掌管生死、冥界及人间吉凶,是上天与人间沟通的神圣使者,是历代帝王受命于天,治理天下的保护神。其身世众说纷纭,有金虹氏说、太昊说、盘古说、天孙说、黄飞虎说等。
信仰起源
东岳大帝源于古人对泰山山神崇拜。古代以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古今五岳不尽统一)为天下山岳的代表,认为五岳中的东岳泰山“峻极于天”,“乃群山之祖、五岳之宗、天帝之孙、神灵之府”,是人与天相通的神地。因此,从战国时代起泰山便成了君主封禅的圣地,古代帝王封禅时都要到泰山天主祠和地主祠祭祀天主、地主,以报天地之功。
随着阴阳观念和鬼神学说的兴起,汉末时期,道教认为泰山位居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也是万物发祥之地,故泰山神“东方万物之始,故知人生命之长短”“主管人间贵贱尊卑之数,生死修短之权”“东岳泰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主生主死,百鬼之主帅也”。因此泰山神虽然位在泰山,但并不司山事,亦不主地事,而以幽冥主宰的身份召魂稽鬼,主治死生。人们认为人死后魂入幽冥地府即魂归泰山地主。于是汉代以后泰山便成了道教和民间信仰中的治鬼之府,泰山神也出现了人格化倾向,成为了治鬼之神。

发展
周成王、秦始皇、汉武帝、唐明皇、宋真宗等帝王都曾赴泰山封禅,祭祀天地。因此,早在汉代,泰山神就被奉为天下最大的山岳神。汉代后,神道设教,对泰山神更是大为推崇,修斋建醮,并列入国家的重要祀典。宋代兴起全国各地修建“东岳庙”、“泰山行宫”和“东岳行祠”的浪潮,奉祀东岳大帝的神庙广布各地,尤赵宋政权的南迁后,东岳大帝信仰以及修建东岳庙的风气也被带到了南方。明初,朝廷颁布祭祀规制,并在各府州县普推行,东岳大帝被纳入官方祭祀系统。东岳庙、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坛、城隍庙、文庙、关王庙、火神庙、马王庙成为各地方州县均要修建的神庙。清朝入主中原后继承并使用了此套祭祀规制,于是形成了凡设州立县,均建置有东岳庙的格局。
同时,历代朝廷也对对泰山神进行加封,甚至对泰山封王、封帝,兼封其妻子儿女。
东汉明帝时封泰山神为“泰山元帅”。唐武后垂拱二年,封为“神岳天中王”;武后通天元年尊泰山神为“天齐神君”;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加封为“天齐王”。宋大中祥符元年封为“天齐仁圣王”;四年又封为“东岳天齐仁圣大帝”,其间又于祥符二年在泰山岱庙建天贶殿,内祀“东岳泰山之神”;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加封为“天齐大生仁圣帝”;清代加封为“天齐仁圣大帝”。

此外,在南朝梁代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中,将道教诸神重排谱系,把所有的神仙排成了七个层次,其中五岳君排在第四层右位,并称“泰山君……为四镇领鬼兵万人。”此后,东岳大帝便在道教神谱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佛教传入中国后,曾经也对泰山神信仰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在早期的汉译佛经中,有的译者便径将佛教地狱译为“太山”或“太山地狱”,有的更是直接译为“泰山地狱”,如《分别善恶所起经》:“四者死后,魂魄入太山地狱中。太山地狱中考治数千万毒,随所作受罪”;吴支谦译《入吉祥神咒经》则称:“泰山地狱饿鬼畜生道”。
唐末兴起的十殿阎王之说把泰山神也列入其中,但由于东岳大帝已被纳入道教神系,并且受到唐宋帝王的推尊,在民间更是根深蒂固,所以影响很大,两种信仰并行于世。在东岳大帝信仰中吸收了许多佛教的内容,人们认为东岳大帝主宰幽冥十八层地狱及世人生死贵贱,庙中一般还配有七十五司,分司众务。明清以来,这两种信仰逐渐合流,两位冥神往往并存于东岳庙中,而民间传说则认为东岳大帝乃阎罗王的上司。各地城隍审理的案件,最后也都要汇总到东岳来。

身世来历
金虹氏
东岳大帝乃金虹氏的说法最早见于汉代东方朔《神异经》(疑为魏晋时文人的托名之作)),后被载入《道藏》,这说明这一说法已为道教所接受,《东岳大帝本纪》《历代神仙通鉴》亦持此说。《道藏》《搜神记》载:
东方朔《神异经》曰:昔盘古氏五世之苗裔日赫天氏,赫天子曰胥勃氏,胥勃子曰玄英氏,玄英氏子曰金轮王,金轮王弟曰少海氏,少海氏妻曰弥轮仙女也。弥轮仙女夜梦吞二日,觉而有娠,生二子,长曰金蝉氏,次曰金虹氏。金虹氏者,即东岳帝君也;金蝉氏,即东华帝君也。金虹氏有功在长白山中,至伏羲氏封为古岁,为太华真人,掌天仙六籍,遂以岁为姓,讳崇。……至神农朝,赐天符,都官,号名府君。至汉明帝封泰山元帅,掌人世居民贵贱高下之分、禄科长短之事、十八地狱六案簿籍、七十五司生死之期。
太昊
道经《洞渊集》记载:太昊为青帝,治东岱,主万物发生。《枕中记》也称:太昊氏为青帝,治岱宗山;颛顼氏为黑帝,治太恒山;祝融氏为赤帝,治衡霍山;轩辕氏为黄帝,治嵩高山;金天氏为白帝,治华阴山。
盘古
盘古,又称盘古氏,混沌氏,是中国传说中开天辟地创造人类世界的始祖。《述异记》中载“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秦汉间俗说盘古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五运历年记》也称:“首生盘古,垂死化身……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

天孙
《孝经援神契》载:“泰山,一曰天孙,言天帝之孙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也说,泰山“乃群山之祖,五岳之宗,天帝之孙,神灵之府也”。此说,正是古人认为泰山为“峻极之地”,是人与天相通的神地所在,泰山神为天帝之孙,正是“泰山”与“天”关系的形象化。
黄飞虎
明清以来,随着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的流行,民间普遍又以黄飞虎为东岳大帝。黄飞虎是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其家族是商朝七世忠良,本为商朝的镇国武成王,忠心于商朝,哪怕纣王宠信妲己,终日荒淫,不理朝政,仍忠心守护。之后,因被妲己记恨,设计害死其夫人贾氏与妹妹黄妃,在黄明、周纪、龙环、吴谦四位友人的劝说下,率众反出朝歌,投奔西岐。到了西岐后,得武王姬发器重,被封为“开国武成王”随西岐大军讨伐纣王,最终在渑池县与崇黑虎、文聘等人合力对战张奎、高兰英夫妇时被杀,魂归封神榜,最终被封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之职,总管天地人间吉凶祸福。
虽然《封神演义》成书较晚,但以南朝齐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中所说:“五岳君五百年而一替。”故以黄飞虎为东岳大帝与原本的东岳大帝可以轮值替换,也自圆其说。
其他
除上述几种比较流行的说法,还有许多对东岳大帝身份不同的说法,但并未流行起来。
《文献通考郊社》中说:“五岳皆有洞府,上清真人降任其职。唐代道士司马承祯撰《天地宫府图》列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其三十六小洞天,第二东岳泰山洞。周围一千里,名“蓬玄洞天”,由山图公子治理。《重修纬书集成·龙鱼河图》中说,东岳泰山神,姓圆名常龙。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载:“泰山君秦,字景倩,为四镇,领鬼兵万人,有长史、司马,复有小镇数百,各领鬼兵数千万。《氏族博考》说:“东岳姓元丘,名目陆。”《神仙传》则说太山府君是西王母小女真夫人第三子,因为“年少好游逸,委官废事”,“降主事东岳……司鬼神。”《酉阳杂俎》记载,泰山神则姓刘,是个被强夺了宝座的天帝,因为失治而在五岳徘徊作灾,后被任命为“泰山太守,主生死之籍。”

结束语
《五岳真形图序》《五岳记》《真灵位业图》等书说,东岳大帝“服青袍,戴苍碧七称之冠,佩通阳太平之印,乘青龙,从群官”,“领群神五千九百人”,“领仙官仙女九万人”,“领鬼兵万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帅”。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泰山完成了其神灵化和人格化的过程。东岳大帝经历了从自然神到人格神的转变,因此其神职也就叠加了山神与人格神的两种功能,山神兴云致雨、发生万物、通达上天、固国安民,人格神则统领鬼魂、决人贵贱、延年益寿、长生成仙。在道教和民间信仰中,东岳大帝总管天地人间凶吉祸福、生死寿天,主宰幽冥地府十八层地狱,地藏菩萨、酆都大帝、十殿阎王都是他的属下,各地城隍审理的案件最后都要汇聚到东岳。人死之后,鬼魂都须到东岳泰山报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