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一词的由来

早在秦汉时期,东南沿海一带人口稀少,经济文化不发达,这里生活的闽粤同胞,都是唐代中原地区移民过来的后裔。
唐高宗时,河南固始陈云光父子率领众人来到闽粤一带生活,后经祖孙四代,历时百年的开发,传播了华夏文化。收复台湾的郑成功也是从河南固始迁移至福建南安的后裔。郑成功所率将士也都是从固始通过两次移民到漳州、泉州、潮州、福州、蒲仙等地的后裔。台湾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唐朝时,或随陈元光,或随王审知入闽,后于明末随郑成功迁台。1930 年台湾人口统计资料表明:当时总人口375 万人中,有300 万人的祖先来自漳州、泉州。又据1953 年台湾人口统计资料记载,在五百户以上的100 个大姓中,有63 姓族谱资料说明祖先在晋末、唐初和唐末从河南迁往福建。其中大多数是来自固始县的唐朝两次移民。据考证,闽南话来自唐朝固始话。同是中原话,但固始和长安、洛阳的语音有异。在现存的方言中,只有闽南话,其次是福州话,最接近隋唐时期的官音切韵。除闽南外,粤东北、海南岛、台湾及国外相当多的侨胞,都讲闽南话,总数约五千多万人,这些人既是唐朝移民的后裔,也难怪称之为唐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