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舒音:那个以620分考入浙大的12岁广东“神童”,今怎么样了
这位18岁的医学天才,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已经获得了博士生资格,她仍在追梦路上。
浙江大学医学院的春天景色正美。
今年18岁的陈舒音象往常一样背著书包穿梭在实验室和图书馆之间,她看起来与普通学生并无二致,但实际上她已经是一名医学博士了。
"时间过得真快。"她带着笑容说话。
不知不觉已经度过了6年,那个2017年620分满分考入浙江大学医学实验班的12岁“神童”现今在读大三,已经获得了直博资格,正朝着成为一名医者的目标迈进。
当年的新闻可谓是惊动全网。一名12岁的少年参加了高考!他以620分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
最小的医学生。
然而,这些标签就像是闪光灯一样打在陈舒音身上。然而,熟悉她的人都知道,这个安静的女孩从不把"神童"两个字挂在嘴边。
"事实上,我和师兄师姐们并没有什么不同,"她说话时眼神坚定,"我的年龄可能小一点,但在医学的世界里,我们都是学生。"
确实,在实验室里,她专注记录数据、认真操作每一个实验、讨论时积极发表个人见解,她与其他同学做的一样出色,所以很难将她从人群中分开。
无论是谁,只要和她共事过,都会对她的工作态度和能力赞不绝口,实验室里的人对她的评价是“小师妹做事特别靠谱”。
有趣的是,她总会在师兄师姐们开玩笑喊出“小天才又立功了”时不好意思地摆摆手,并说:“别这么说,我不过就是比较幸运地提前开始学习而已”。
然而,每个人都明白,所谓的幸运,是一天又一天的不懈努力和付出换来的。
实验室的灯经常亮到很晚,图书馆总有她认真翻阅专业书籍的身影。不论寒冷的冬季或炎热的夏季,她始终用行动证明:天赋或许是自然给予的礼物,但要在医学这条路上走得更远,踏实和勤奋才是真正的通行证。
"现在的生活很充实,每天都能学到新的东西,这种感觉真的特别好。"她说。
日常生活中的她,看着和普通大学生没什么两样。会和室友一起去食堂,会在下课后和同学讨论问题,也会因为实验数据出现偏差而懊恼......与其他人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她比其他人早了几年开始这段旅程。
有人问她是否后悔过早开始大学生活,她却摇头说:"一点都不后悔。正是因为提前开始大学生活,我才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探索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
如今,陈舒音已经不再是那个被“神童”光环笼罩的12岁小女孩。她更像是一个怀揣医者梦想的追梦人,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
“未来还很长,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从此刻开始,我将不断努力。”她的话音刚落,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我心中的18岁则应该是这样:既富有才华熠熠生辉,也要刻苦拼搏毫不松懈;既坚持热爱医学这一专业,又始终保持谦虚务实的态度。
这,便是真正意义上的"天才"应有的模样吧。
我在那年七岁的时候,留下了难以忘记的成长印记。
那天,你还记得踏入初中教教室的那一幕吗?
七岁的陈舒音,站在湛江二中的教室门口,她小小的身影非常引入注目。因为大家都没想到,这个看起来应该上小学二年级的小女孩,竟然要和他们一起上初中了。
"那种感觉特别奇妙,"她回忆道,"教室里每个人的目光都在我身上,我甚至能感受到他们的疑惑。"
确实,怎能不引人注目呢?这是湛江二中历史上的头一遭,一个刚满七岁的小姑娘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全市重点班。
但天才的光环并没有带来她一帆风顺的开始。
新的环境、老师、知识体系等都带来了很大挑战。最让人意外的是,那个一直名列前茅的"小天才",在第一次月考中却排在了班级的后半段。
"我记得回家的路特别漫长,"陈舒音说,"我当时害怕极了,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爸爸妈妈。"
然而,她没有遭到责备,反而得到了他人的理解与关怀。
"一次成绩并不能完全反映问题,虽然考得好值得高兴,但也不要自满。同样的,考得不好也不必过于沮丧,只要我们下次努力,一定会有更好的表现。
"父母的这番话,成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鼓励之一。
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却给了她那七岁的灵魂无尽的勇气。
自那一天起,陈舒音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她不再像以前一样因为年龄小而感到压力,而是踏踏实实地投入到学习中。
聪明的人没有天生的,只要你勤奋努力,就能超越身边所有人,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是她始终坚信的一句话。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努力两年后,她以全市第13名的优异成绩,成功迈入了高中校园。
她在这次考试中的出色表现,不但是对她实力的最好证明,而且更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所谓的天赋,终究抵不过踏实的付出。
回首那段难忘时光,陈舒音的感慨溢于言表:“可能这段经历是我最珍贵的成长财富。它让我明白,遇到困难时不要害怕,调整好心态,总会找到解决的办法。
是的,七岁的她经历了许多无法想象的挑战,但正是这些挫折与克服让她在前往梦想的道路上更加坚定。
成长的路上,我们学会从失败中爬起来,从挫折中找到力量,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这就是成长的意义。
那段七岁的经历不仅成为她人生中最难忘的印记,更让她深刻地认识到:真正的成长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尽管她有许多的优点,但她的与众不同可能就在于此。
"神童"养成记,独特的体验。
当人们谈论陈舒音时,第一反应往往是“神童”。然而,在她的父母看来,这却是最不愿意提及的标签。"天才是不存在的。"这是他们面对媒体采访时最常说的一句话。
在深圳的一个普通小区,陈舒音的父母是工薪阶层,家里没有名贵的玩具,但却堆满了绘本和故事书。
"那时候就是想给孩子创造一个适合阅读的环境,"陈母回顾道,"没想到这个无心之举,却成为她成长的关键。
记事本能地告诉陈舒音,她对书籍有着无比的热爱。
那个总是抱着书本,对着拼音认真琢磨的小女孩,你还记得吗?当其他孩子吵着要出去玩的时候,她却总是央求父母:"带我去书店买新书吧。
六岁那年,陈舒音经历了人生中最严重的一次事件。
她当时已经读完了家里所有的书,更令人惊讶的是,她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就掌握了小学六年的课程内容。
在2013年深夜里,一句改变陈舒音命运的话传入了她的耳朵。
听到老师的话,陈舒音父母心神不宁,整夜都没能入眠。
"伤仲永"的故事令他们印象深刻,他们深知"神童"这个标签的压力。身为普通人家的父母,他们更能体会到这个标签的沉重。
他们更希望她能健康踏实地追求梦想,而非成为别人口中的天才。这是他们的真心话。
然而,面对女儿的天赋,他们选择了理性对待,既不过分追捧,也不刻意压制。
在陈舒音展示出超常学习能力的时候,他们总是告诫她:"不能自满,更不能看不起别的小朋友。"
陈舒音一直采用这种教育方式来帮助孩子成长,这使她在不断追求学习上进步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谦逊的心态。即使她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湛江二中重点班,她仍然保持着最初的那份踏实和勤奋。
回顾这段养成经历,我们要看到的不是“神童”的光环,而是一个普通家庭是如何依靠智慧与耐心培养出优秀孩子的过程。
没有特别的培训和刻意的规划,只有对阅读的热爱,以及父母适当的引导。
这可能才是真正的教育智慧:既不追求天才的光环,也不辜负孩子的天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所谓的“神童”,实际上只是一个热爱学习的普通孩子,只是恰巧遇到了明智的父母。
12岁少年的高考路口:平凡与卓越的映照
一眨眼便到了2017年,陈舒音已经是个9岁的重点高中生,她站在了人生的又一个关键路口。"我不相信无为能成功"这句话成为了她面对高考的信条。
陈舒音在高中阶段已经感受不到明显的优势了,但她并没有因此感到焦虑,因为她知道自己和同学们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父母反而有些担心:"这是否会带来很大的压力?"
这一次,陈舒音给安慰父母说:“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也不一定我就会落后他们。”
正是这种平常心,让她在高中三年中一直保持着稳定的步伐。她没有过度张扬自己的表现,也没有一味地去寻找出彩的机会,她只是纯粹地专注于高中生的学习和生活,并坚持不懈地努力。
高考成绩揭晓的那一刻,我竟然通过了——620分!
这个分数不仅成功让她被浙江大学医学实验班录取,更让她成为当年最年轻的大学新生。
一经发布消息,各大媒体纷纷闻讯而动,展开报道。
"12岁的他,考上了浙江大学!"
"最小医学生!" 这个称号属于谁呢?
天才少女逆袭的故事!
面对这些赞誉,陈舒音却表现得异常平静。她认为,这不过是按照计划走完了该走的路。
在这个时候,这个有着特别身份的人出现了。
企业家冯悦荣在得知她的新闻后,特别赠送了一张10万元的支票,希望这份美好的心意可以为这位"最小医学生"未来前行之路提供有力的财政支持。
"这不仅是一份奖励,更是对我的一份期许。"冯悦荣表示。
面对突如其来的关注,亲戚朋友以及小区邻居纷纷前来询问:“究竟是怎样的教育方式?是否有什么秘诀?”
陈舒音和父母每次的回答都是朴实无华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按照自己的节奏认真学习而已。"
这就是最难得的地方:在赞美和荣誉中保持内心的真实,脚踏实地地走自己的路。
这位12岁的高考选择看似独特,其实只是一个普通学生对知识的纯朴追求。
然而,在这个追求的背后,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只是一个普通女孩对梦想最朴素的坚持。
真正的天才或许就在于:能在平凡中彰显卓越,在卓越中保持平常心。
最后,我期待我们的医者初心能够得到坚守和传承。
2024年春季,18岁的陈舒音已经在浙大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而她的同龄人还在为高考奋斗。
时光真的是个神奇的东西呢。
六年前,她被称为"神童"的12岁小女孩,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位专注医学研究的博士生。当初媒体热议的"最小医学生"标签,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化。
她说,现在的生活其实很简单,每天就是上课、做实验、看文献,和其他医学生没什么不同。
然而,她眼中的"平凡"恰是她心里最向往的生活方式。
她一直坚守着最初的那份成为一名优秀医生的初心,对这个梦想有着无比的决心和热爱。在报考医学专业时,她曾提到,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是实现她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的必要条件。
从本科到硕士,再到现在的博士阶段,陈舒音始终保持着对医学的热爱和专注。在父母看来,女儿的成长不仅仅体现在学历的提升上,更体现在心智的成熟上。
陈母以前总是担心女儿年纪小会承受不住压力,但现在发现自己的担忧是多余的,感到欣慰。
确实,在医学这个领域,天赋可以让你跑得更快一些,但要想走得更远,仍需依靠扎实的积累。陈舒音早已深深地明白这个道理。
被问及未来规划,她的回答无比朴实,“现今的我就是要努力搞好学业,做好专业基础。至于其他,只会顺应处境做好。”
这句话看似普通,却展现出了一股难得的韧性。
或许,这就是最好的成长:不是要受人瞩目,而是在自己的领域里,能够发出稳定且持久的光芒。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天才少女"的成长历程,更希望看到一个优秀医者的诞生。
医者仁心,是一种初心,与年龄无关。
那个曾被"神童"光环笼罩的女孩,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坚守初心,在人生的奋斗路上,她依然年轻,勇往直前,从未停止过追求那个最初的梦想。
这大概就是我最理想的青春应有的模样啦。
愿你在未来的医学道路上,能够不负韶华,不负期待,成为一个能为社会带来更多温暖的人。
她的故事刚刚开始,我们都知道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