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咏,一辈子逗我们笑,却压抑了自己一辈子
今天早上9点31分,微博名为法图麦的妈妈的用户发博文称,“经过17个月的抗癌治疗,2018年10月25日凌晨5点20分,永失我爱…”
这位名叫法图麦的妈妈,微博认证为哈文,央视导演。而她的爱人,是陪着90后那一代人成长起来的央视前主持人,李咏。
李咏去世了,年仅50岁。
2018年了。距离李咏在《非常6+1》上砸碎第一颗象征好运的金蛋,已经过去15年 了。那颗金蛋成为了当年娱乐并不丰富的时代,人们守在央视之前的盼头之一。你不知道那颗金蛋背后会有什么,惊喜还是失落。而敲开这颗金蛋的李咏,带着那张标志性的“马脸”,顶着那头极具张力的泡面头,也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经典面孔之一。
给人们敲金蛋的好运并没有延续在李咏身上。或许在那之前,他是有的。
1987年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毕业那年成为中央电视台面向对口院校招收播音员唯一被录取的那个,1998年担任综艺节目主持人,同年开始主持国民节目《幸运52》,4年后,中国百姓的年度文化盛宴春晚主持人又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那个时候,央视正处于它的黄金时代,走上了春晚舞台的李咏,不出意外地走上了“央视一哥“的位置。
但福兮祸所依,春晚,这个让他声名大躁的开始,成为他主持生涯的一个黑洞。
2007年春晚零点报时,李咏忽然改变了既定的主持方式,变成《非常6+1》那样聊天式的主持:“额,即将送走丙戌迎来丁亥了哈,在新的一年里呢,我们六位主持人呢,也要祝现场的,还有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尤其是今年啊,生下宝宝的妈妈同志们…”旁边的朱军立刻打断了李咏的话,造成了春晚历史上著名的“黑色三分钟”。
谁也不知道那个时候李咏在想什么。也没有人知道是不是这就是他离开央视的导火索。但李咏的“离经叛道”是与生俱来的。
图为19岁的李咏
在央视的22年里,李咏很长时间都被看做是个异类。
从发型到台风,李咏都不受领导待见:头发“乱七八糟”;主持也不字正腔圆,和以往的主持人都不一样。完全不一样。他自己也说,在台上“从来就没有站直过”。
他也不喜欢背台词。定几个方向,然后临场发挥。他在节目里自称“在下”,领导怼他:“你一个堂堂央视主持人,什么在下?”参加同事婚礼,他的祝词是“百年好合,龙凤双胎”,领导又怼:“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父亲也劝:“你就不能跟罗京学一学?”
在大连电视台的《久久合家欢》上,他把十张奖券分别藏在大连市的各个角落,在节目播出时间截止时找到奖券,就能当场兑奖。他喜欢把奖券藏在市政府门口、广场旗杆这些地方,不巧的是,有一期播出时,上千名在市政府门口寻宝的群众,正好遇到了省里的领导来视察,大连市长看到这么多群众聚集市政府门口,吓了一跳。
事后,李咏受到了严厉的批评。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一期的《久久合家欢》都占据收视率宝座,稳稳当当。
说到底,李咏的骨子里充满了自由与浪漫的血液。这种基因与体制内的气质并不相符。于是,在进入央视22年之后,在被压抑与束缚之后,出走与追寻成为李咏这样的“出格”分子的必然选择。谈到出走央视的理由,他回应道:“我觉得工作调动是最正常不过了……我是个散漫、不守纪律的人……我现在是极力捍卫周六日假期的,而越是不停循环状态的话越不能保证有节假日,就没有了很多自由。”
离职之后的李咏没有了当年的热度。互联网的崛起对传统媒体的威胁毫无意外地波及到了主持人。而人们往往喜欢用后来的声名评判出离体制者的成功与否,有些人在另一个舞台上乘风破浪,有些人则风光不再。
胡适曾经说过:“昨日种种,皆成今我,切莫思量,更莫哀。从今往后,怎么收获,怎么栽。”名利沉淀之后,真正重要的东西会浮出水面,就如一些出离者坦言:抛开“知名度”这种光环之下的重压,最大的无悔是内心的自由。
这些在画面上鲜活的人,终于在自己的人生里鲜活起来。
只是那年的马年春晚,没有了那张“马脸”,成了人们心里的最大遗憾。
诵读者 | 江苏新闻广播主持人董婕
作者 | 鸡排饭加鸡蛋
音响编辑 | 李康
部分素材来源 | 海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