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浅解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这句话前半段很容易理解,意即求学的人需要每天努力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后半句“为道日损”则有些晦涩难懂,这个“损”具体指什么?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笔者认为这半句有三层含义:
一、求道之人要不断减少不切实际的欲望
提到“欲望”一词,有一首明代的《不足歌》,颇值得玩味: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思娇娥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良田置的多广阔,出门又嫌少马骑; 槽头扣了骡和马,恐无官职被人欺; 七品县官还嫌小,又想朝中挂紫衣; 一品当朝为宰相,还想山河夺帝基;. 心满意足为天子,又想长生不老期; 一旦求得长生药,再跟上帝论高低。 不足不足不知足,人生人生奈若何? 若要世人心满足,除非南柯一梦兮。
在古代,一个普通人能想到的终极目标就是做皇帝,当上了皇帝的就又想要长生不老,假设你长生不老了就定会想坐玉皇大帝的位子,自己做天地主宰!总之,没有满足的时侯!这首歌虽有戏谑的成分,但精辟深刻、道尽了人性的贪婪!
所谓欲壑难填,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从低到高,当满足了一个需求之后立马会产生另一个更高层次的需求,不管切不切合实际。如此放纵,只会一生都处在不满足和奔走求索之中!这样的人生何来感恩,又何谈幸福?
可悲的是到生命最后一刻你会发现自己穷尽一生所追求的这些东西全是身外之物,全都是带不走的!车子、房子、名利、地位、权势……哪一样对你来说是长久的?最长久的可能有几十年,短的话下一秒意外就可能发生,所有的这些玩意儿倾刻间便烟消云散,哪一样是真正属于你?
最后能带走的只有两种东西:业障和福德,通俗点说是经历和修为!
所以日本的经营之神稻盛和夫才会说:人生就是来修炼灵魂的,就是为了走的时候灵魂层级能比来时更高一些!
求道就要放弃不切实际的欲望,追求那些真正值得追求最后可以带走的东西。如果放任欲望拿捏,只会离道越来越远!
二、求道之人要有化繁为简、透过所有纷杂表象直达本源的能力。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处细节: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唯亮独观其大略”。 司马徽由此判断诸葛亮比徐庶等人更有才更高明,后来的事实证明其他三人的成就果然比不过诸葛亮。
这是为什么?因为只有观其大略的人,才能有更宽泛的视角,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不拘泥经验,才能做到随机应变!
知识和学问不是道,如果只是贪多、求多,则可能越学越傻,古今所谓书呆子是也。一味的贪求知识而不会应用,此种学习反而不如不学,与尽信书不如无书同理。唯有把知识融会贯通、掌握精髓、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形成系统,才是真正的学道!
西方有个概念叫第一性原理,它是比老子晚生大约二百年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个哲学术语:“每个系统中存在一个最基本的命题,它不能被违背或删除。”
这不就是“道”嘛!无论中西,高层次的智慧是相通的。
根据第一性原理,你可以把任何复杂的系统,简约为一个极简约的概念,而且越高深的概念一定越简约。
所以智慧的人做除法,要破除现象看本质,追究终极现象层面的下面是什么,一直不停的挖掘下面的内容,直到找到那个不变的“一”。
对道的追寻就是要把复杂的东西搞简单,而不是把简单的东西搞复杂!如果体会不到化繁为简的妙处,说明你离道还有很远的一段距离!
三、求道之人要消除所有的成见和偏见,达到“无我”之境,才算真正的悟道
近期直播行业大火的董宇辉讽刺过这种人:
“我没有见过南极的企鹅,我觉得没有企鹅。我没有见过北极熊,我觉得没有北极熊。我没有去过火星,我觉得没有火星。我后来觉得只要别人跟我观点不同,别人一定是坏或者是错。”……
此谓之“信息茧房"!
这个名词很形象,意味把自己所学到的东西围绕着自身严严实实包裹起来形成一个“茧”,在这个空间里面个人会感觉无比安全无比舒适,会认为世界就是这个样,真理全都在我这边,我比谁都聪明,如果你的观点和我不一样那你一定是错的!
生活在“信息茧房”里的人有着普遍的特征,通常他们会拒绝接受任何新事物,不允许别人把话说完,你一开口就会给你杠上。比如说,你提到外星人,他立马说你幼稚;你提到灵魂,他立马说你迷信;你提到传统国学,他说全是封建糟粕;你提到中医,他说是巫术骗人的;你提到股票,他说你居然赌博……
永远的做茧自缚,永远的骄傲自满,永远的固步自封,永远的喋喋不休!完全就是“空杯理论”所形容的那个装满水的杯子,心灵没有一丝空隙,全满了,什么也加不进去!谈何问道?
所以,为道日损就是要求求道之人放空自己,内心不带任何成见和偏见,已完全理性完全客观的心态去审视万物、审视内心、审视宇宙,要做到“无我″。
只有达到“无我” 之境,才能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才能无所不在,才能连接“高我”,才能触及到稻盛和夫所说的那个“宇宙图书馆”又称“睿智之井”之一端,获得若干光明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