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业安置要取消了?一派胡言!
昨天有战友问我:“小含,转业安置会不会慢慢的取消?”小含肯定得告诉他:“转业安置这种退役方式永远不会取消。”但是,内容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转业安置的变化用通俗易懂的说就是:从以前的大锅饭,比如双向选择等安置方式,到和贡献挂钩比如赋分考核的方式安置。小含敢肯定得说:以后肯定是贡献越大,给的安置机会越好!那以后我们的安置工作会有哪些明显的变化需要我们新转注意的呢?主要有以下五点。
“钱多事少离家近”已经成为过去式,或者说至少钱多事少这两件事有了较大的变化
相对地方考录的人来说,我们录用方式轻松容易,但实际上并不轻松,转业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其实就是换身衣服换个办公室而已,至少百分之九十的单位仍然要五加二白加黑。并不都是每个新转的最理想的选择。但总的来说,转业虽然已经不是最好的时候,但仍然属于比较好的时候,包括很多大城市依旧比老单位有优势的收入、和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这就告诉我们,还未转的人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结合安置地的现状来做出判断和选择,不要盲目跟风;已经决定要转业开启人生春天的人,也确实要有不忘初心、再立新功的思想准备,老想着钱多事少离家近不但会失望,也可能会摔跟头。
说转业安置不会取消,包括某个过渡期结束之后也仍然会一直保留,这不但是受保护的权利,也是最基本的需求
转业安置与逐月等方式相比,是保持稳定的重要方式,所以,大家尽可放心,不用疑神疑鬼。但另一方面,转业安置的条件也较过去有了变化,不再是普惠性的、人人无条件可选的,例如首先要符合退役条件,要么达龄退役要么符合最低服役规定的自愿退役,调控退役在非改革期间数量会非常之少,而强制退役毫无例外都是复员。在退役待遇与服役贡献挂钩的导向下,能否转业安置的先决条件,是能否满足依法退役的贡献条件。
安置质量越来越好这没有问题,这是原则也是导向,但具体到个人也要掂量这种好事是否一定会落到自己头上
安置质量越来越差这是不可能的,它是一个导向问题。符合“四个优先”条件和“直通车”、选调交流条件的,安置质量无疑会得到保证和提升,与贡献挂钩的基层导向、边艰导向会更加凸显。但就一般贡献平平也资历较浅的来说,过去的安置“大锅饭”铁定是吃不上了,除了因为地方安置岗位的渐趋枯竭,也因为贡献一般却安置太好就对长期服役有“外吸”影响,也不公平。与此同时,为了平抑军转向大城市扎堆的现象,也为了发挥这个队伍的积极作用,鼓励安置向边边疆、向乡村、向基层一线倾斜的政策也早晚会成为事实。所以,除非自己这两年就符合法定退役条件,时间尚早的若非贡献和实绩突出者,可能以后即使勉强安置也未必就比长期服役结果更好,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
落户条件既“放宽”又“收紧”的形势表明,落户安置同样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想进大城市安置的门槛事实上已经抬高
能否安置,要符合安置地的接收条件,在原有3号文件规定的基础上,近年来受到安置“容量”的影响,也有一些地方开始附加了条件。例如有的大城市开始试行的落户指标限制,其他一些城市也有婚前户口等落户限制,皆表明想转业安置到大城市的门槛事实上已经抬高。不是说转业安置更难,而是相较于回原籍十八线小城市、想安置到大城市的理想岗位更难。至于逐月、复员等不“侵害”当地利益的安置方式,则基本没有障碍。因此,想曲线安置到大城市的,宜多关注安置条件变化,早做谋划早布局。
即使安置赋分能够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统一,也应当是原则性的、相对公平的,并不能实现绝对公平,更不可能给当下安置中的“弱势”群体创造“咸鱼翻身”的机会
例如技术干部,现在很多地方都是按照营以下、行政等级安置的,未来统一赋分后,肯定会逐步过渡到按照军衔等级安置,那么技术会与行政同等条件打分安置能一样吗?我觉得还不能过于乐观。这么说吧,实际上,除了“直通车”等少量岗位适合技术军官安置,逐月和退休可能是多数技干都要面对的现实。这就告诉我们,真正的靠谱是自强自立,是立足本职多做贡献,不要把希望全都寄托在政策的变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