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米高空驾驶龙门吊——陆港上空的“空中飞人”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唐红梅
登上50多节台阶,坐在15米高空的驾驶室,面对每个30吨重的集装箱,一天抓取100多个,被戏称为“空中飞人”……
这是52岁李岁鲜的工作日常。
春节期间,在国际陆港区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李岁鲜在检查设备。记者唐红梅摄
李岁鲜是国际陆港区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龙门吊的驾驶员,在集结中心工作的3年时间里,他和同事在驾驶龙门吊的一抓一取中,让一个个集装箱乘坐中欧(中亚)班列去往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春节期间,李岁鲜和同事们轮班,坚守岗位,为新疆“天山号”多式联运品牌班列的正常发运做好保障。
1月30日早晨9时20分是龙门吊驾驶员的交接班时间。
李岁鲜和同班的安全员、班长一起开会后,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春节期间,在国际陆港区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李岁鲜在登上龙门吊。记者唐红梅摄
“操作龙门吊之前,要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设备不能‘带病’作业。”李岁鲜说,首先就是对门铰检查,如果存在螺丝松动,就要把螺丝拧紧,再检查电机、限位器、安全装置、红外线开关等是否正常。
“检查没问题之后,还要空吊走一遍,试试吊钩上升下降,再次确定没问题后,再作业。”李岁鲜说。
李岁鲜登上驾驶室,要经过9个旋转式阶梯,冬季作业时,需要靠扶手和阶梯上的麻绳协助往上爬。
15.3米的高度,李岁鲜每天最少要爬两三趟,一趟上去,至少需停留3个小时。
“准备好了,现在开始作业!”李岁鲜进入驾驶室后,和地面同事互动,再次确定记录仪良好,各项运转正常。
在不足2平方米的驾驶室内,李岁鲜和控制手柄完美配合,最快2分钟就可迅速抓住一个30吨重的集装箱,再精准落下。
“要说操作的诀窍,就是稳、准、快。”李岁鲜说,自己操作龙门吊有20多年的经验,2022年来到国际陆港区参与集装箱吊装工作。
春节期间,在国际陆港区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李岁鲜在登上龙门吊。记者唐红梅摄
凭借丰富的经验,在大大小小的技能比武中李岁鲜总能脱颖而出,是这个团队中的“老师傅”。
即便如此,李岁鲜依然将每一个标准和细节铭记于心,并落实在每一个集装箱的抓取中。
李岁鲜说,集装箱宽窄不一,第一批要操作的集装箱边要比其他的集装箱边宽,吊装的时候,必须调整成宽式焦距。
“如果调窄了,集装箱放不下去就落不了锁。”李岁鲜说,冬天遇到风雪天、大雾天就需要更多注意事项。
如果风速仪显示风速达到六级,就无法作业。大雾天视线不清也无法作业。
李岁鲜面向前方说,如果离集装箱远,需操控一档、二档、三档行进,走到快到跟前时减速,抓取集装箱对准火车需要摆放的位置,再慢慢地往下降。
“这个时候也要注意,不要损坏集装箱、设备、吊具,一边操作一边观察,看准吊具的宽度和集装箱的宽度,再落下。”李岁鲜说,一天下来,自己要完成100多个集装箱的吊运工作。
春节期间,在国际陆港区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龙门吊准备作业。记者唐红梅摄
李岁鲜作业区的集结中心,是中欧班列西通道出境前最后一个编组站。
2023年11月,新疆“天山号”多式联运品牌班列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搭载班列走出国门。
“天山号”多式联运品牌班列自发运以来,发运量已突破650列。
“现在班列发运量跟我们工资挂钩,干得多,拿得多,我们也希望班列越来越多。”李岁鲜笑着说,虽然工作更加忙碌,但荷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好。
“春节坚守岗位,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李岁鲜说,每当看着自己装载的“天山号”多式联运品牌班列鸣着笛离开场站,自己就倍感自豪,他希望更多“中国制造”的货品去往更多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