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识途:从革命者到作家的传奇人生
2024年3月28日,作家、书法家马识途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110岁。
马识途,原名马千木,1915年1月生于四川忠县(今重庆忠县),1936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地下工作期间,他经历了无数挫折与生死考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任成都市委组织部部长、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为党和人民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坚持文学创作,著有《清江壮歌》《夜谭十记》《百岁拾忆》等作品,其中不少作品反映了当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其作品以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学价值享誉文坛。
马识途
本文通过简述马识途的主要革命活动和事业轨迹,来深切缅怀这位革命老人。
一心干革命
马识途出身于书香之家,幼年时接受传统文化教育。1931年起,他先后到北平、上海、南京等地求学,其间积极参加学生进步活动,在南京就读中央大学时参加党的外围组织。1938年,马识途在武汉经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长钱瑛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马识途服从党组织安排,历任鄂西北多个县的县委书记、鄂西特委书记等职,后任滇南工委书记、川康特委副书记。按照党的指示,在鄂西北,他深入偏僻的农村,发动农民为日军打进来后组织游击战争作积极准备;在鄂西,他在皖南事变前后国民党反动派掀起反共高潮时,克服重重困难组织疏散党的骨干;在昆明西南联大,他深入同学,争取中间派、团结进步力量,推动民主运动掀起高潮;在滇南,他深入大山深处,兴办教育,做地方势力统战工作,为防范和反击国民党发动内战积蓄力量;在四川,他负责川康地区中共地下党干部组织等工作,办地下报纸,在四川大学等地培养知识分子干部,派他们深入农村发动群众进行武装斗争,有力支持了解放战争。
为组织开展革命活动,马识途经常扮作走乡串户的货郎、收山货的商人、开办工厂的经理、从事贸易的襄理、中学讲堂上的老师,还打入国民政府内部任县民教馆馆长、国民党征粮机构的征粮员等。他凭一双走起了血泡、破了再走再起泡的脚,走遍鄂西北、鄂西、滇南、川康的大山荒野。
在常年的地下斗争中,马识途多次险遭敌人逮捕。一次,遭到敌人追捕的他回老家躲避,父亲看他从事革命活动太危险,劝他放弃,但马识途矢志不渝,一心干革命,坚决和敌人斗争到底。
两次大挫折
在地下斗争工作中,马识途所在的党组织曾两次遭受重大挫折。
一次是1941年1月,鄂西特委遭受重大损失。
当时,马识途任鄂西特委副书记。在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的情况下,鄂西特委原秘书郑建安撤出不坚决,被特务抓获。当天,马识途在山路上与抓捕队伍擦肩而过。幸好他严格遵守组织纪律,没有与郑建安打招呼,郑建安此刻也没有叛变,否则马识途也会落入敌手。但随后郑建安叛变,鄂西特委书记何功伟、特委妇女部长刘蕙馨(马识途妻子)被捕,马识途才出生一个月的女儿也随母亲入狱,后下落不明。马识途没有时间悲伤,赶紧和特委组织部长王栋一起采取紧急措施,想方设法避免进一步的损失。为躲避国民党追捕,中共中央南方局决定让马识途隐蔽起来。后来,马识途考上昆明的西南联大。
第二次是1949年1月,川康地下党遭遇空前危机。
此前,中共重庆市委书记刘国定被捕叛变,供认出认识川康特委书记蒲华辅,特务押着他来成都实施抓捕。特务搞清线索后开始盯梢蒲华辅,此时蒲还蒙在鼓里。蒲华辅与川康特委副书记马识途接头时,马识途机警地察觉到有特务跟踪,马上终止了接头,并与蒲华辅分头撤离。马识途依靠多年经验摆脱了两个特务,但蒲华辅很快被捕叛变。特务搜查和布控蒲华辅家时,蒲华辅的妻子郭德贤想办法通知邻居邱嫂,请她偷偷去找马识途,让他不要来家里开会。马识途刚锁好门准备出发,就遇到匆匆赶来的邱嫂。这次,他又躲过一劫。
接着,马识途紧急行动,把凡是蒲华辅知道的关系全都转移隐蔽。他剃掉胡子,改变穿着打扮和身份,亲自去通知有关同志撤离。不过,蒲华辅单线负责的统一战线和军事部门的地下党员,由于马识途没有掌握具体名单而无法通知,结果全部被捕。此外,蒲华辅不遵守上级指示,背着马识途召集各地党组织负责人来成都开会,以迎接四川即将到来的解放,导致奉他之命来成都的川康边党组织负责人吕英被捕。川北工委的负责同志因见机早,机警地逃脱了险境。
马识途与成都市委书记洪德铭隐藏在地下党员王仲雄家中组织疏散工作时,敌人正在抓捕从重庆转到成都隐蔽的地下党员齐亮。由于王仲雄父亲是温江专员,特务不敢轻举妄动,第二天一早才来问话。对此,马识途和洪德铭毫不知情,出门时还与前来问话的特务在前厅打了照面。晚上,幸得王仲雄派保姆在公馆门外堵截二人,不然他们一踏进公馆就会被捕。
三度上大学
1936年,马识途考上南京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决心走工业救国之路。在中央大学,他加入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南京学联小组,积极参加相关活动。
1937年暑假,马识途和十多名同学到南京郊区晓庄宣传、组织和发动群众上山打游击。在此期间,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找到马识途和刘蕙馨,准备同他们进行入党谈话。结果日军很快打进南京,马识途等迫于形势匆忙撤退到武汉。
在刘蕙馨的影响下,马识途没有到已迁重庆办学的中央大学复学。二人坚定地跟着党干革命,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经组织批准,结为革命伴侣。
马识途第二次上大学,是在1941年。当时,由于鄂西特委遭受重大破坏、皖南事变爆发,为应对严峻形势,根据党中央对白区地下活动提出的“荫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方针,马识途决定到大学埋伏起来,得到组织批准。
这年7月,马识途参加了四川大学和西南联大的招生考试,先被四川大学外文系录取。到川大开学时还没等来西南联大放榜消息,马识途便决定去川大报到。刚进入四川大学,由于他年龄大,新生便推举他出面搞采买改进食堂伙食。受到学生欢迎的他,引起新生部主任关注,此人经常对他旁敲侧击。不久,马识途发现该校国民党党化严重,不适合潜伏,于是赶紧找到调到附近负责征粮的父亲想办法。而此时西南联大放榜名单公布,马识途榜上有名。在父亲的帮助下,他办了退学手续,辗转到达昆明,就读于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是马识途上的第三所大学。在校期间,他一边潜伏下来用心学习,一边积极寻找地下党同伴,并想办法与云南省工委取得联系。他参与成立联大党支部,担任支部书记。其间,他和同伴深入群众,积极为大家办实事,多方争取中间派和落后分子,组织各种进步活动,同时办报办刊。他们还与美国飞虎队员结交,并通过对方将敌后抗战情况传播出去,将统战工作拓展到国际层面。
西南联大读书期间,马识途(一排右一)与同学和飞虎队成员合影
“40后”作家
1949年11月,马识途随贺龙部队进入四川,为解放成都作出重要贡献。
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之际,四川作家、时任《四川文学》主编沙汀找到马识途,请他一定写一篇纪念文章。马识途推脱不过,就创作了短篇小说《老三姐》。小说在《四川文学》发表后,被《人民文学》转载,进而引起中国作协领导的注意。中国作协党组书记邵荃麟请马识途到北京,作协书记处的张光年(即光未然,马识途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办报办刊曾请他做顾问)、严文井、郭小川及《文艺报》主编侯金镜作陪。邵荃麟认为马识途文笔好、有特色,革命斗争生活积累丰富,老同志中少有这样的人,要求他加入作家队伍。马识途说自己很忙,邵荃麟说写革命文学,对青年很有教育作用,多做一份工作,等于生命延长了一倍,贡献更大,何乐而不为?张光年等人也劝说马识途,工作忙没关系,做个业余作家就行。侯金镜认为马识途有文学富矿,应该开发出来。最终,马识途被打动,在邵荃麟等的介绍下,加入中国作协。这一年,他44岁。
年轻时,马识途就爱好文学。1935年,他在上海浦东中学上高中时,写过一篇文章《万县》,被夏丏尊、叶圣陶主编的《中学生》杂志选入发表。后来,他多次投稿却刊出寥寥。1938年1月,他第一次以马识途之名将自己在南京晓庄发动群众的经验总结文章《到农村去的初步工作》发表在《战时青年》创刊号。2月,他在《新华日报》上发表通讯《武汉第一次空战》,被其他报纸转载。9月5日,他在胡绳主编的《救中国》周刊第三期发表《法西斯是什么玩意?》。在西南联大就读期间,马识途组织创办《新地文丛》《大路周刊》等报刊,还写过长诗《路》和一些文章,后来创作的《夜谭十记》部分篇章的构思和展开就始于此时。
《武汉第一次空战》一文被《二一八武汉光荣的空战》宣传册收录
加入中国作协后,马识途脑海里不断浮现出革命斗争年代的人和事,激发着他的创作冲动。于是,一大批故事从他的笔端流淌出来,一篇篇红色小说陆续问世。
1960年,通过组织帮助,马识途找到了20年不知下落的女儿。在文坛好友的鼓动下,他以此为引,结合地下斗争的峥嵘岁月,创作了革命题材长篇小说《清江壮歌》,并在报纸上连载。1966年,《清江壮歌》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60年,马识途与失散近20年的女儿吴翠兰在天安门广场合影
2010年,《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被姜文改编成电影《让子弹飞》,引起巨大反响。2020年,马识途推出新作《夜谭续记》,2021年出版《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他年逾百岁仍文思敏捷,不断有新作问世,这在世界文坛十分罕见。
数次开新局
早在1938年,钱瑛就认为马识途长于做开辟性工作,能够较快打开局面。在国统区从事地下活动期间,党组织派给马识途的任务基本上都带有开辟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识途从事的主要工作也有此特点。
1952年,马识途调任成都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虽然从未从事过此项工作,但他经过调研征求意见后,首先抓的就是修建成都的下水道,解决城市污水横流、蚊虫丛生的问题。
同年底,马识途受命组建四川省建筑工程局。他和同事从头起步,找办公场地、拉起干部队伍、组建施工企业、物色建筑技术和设计骨干人才,很快搭建起四川建筑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基本框架,承担起四川的重要建筑施工任务。1957年,该局更名为四川省建设厅,马识途任厅长。后改任四川省建设委员会主任。
1958年,马识途奉命筹建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任党委书记、副院长。他又是一番忙碌,不仅要找办公场地、组织人才队伍,还要筹建几个研究所的大楼和职工宿舍等。三个月后,马识途汇报了该院组建工作的进展情况,省长听后称赞他:“你还算真像打江山的样子,几个月便筹备得可以成立分院了。”
1980年,马识途当选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分管科教文卫,后又当选四川省文联主席和省作家协会主席。当时百废待兴,这些工作都具有很大挑战性,但马识途都能很好适应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比如到省人大工作后,马识途听取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的座谈讲话。他深受启发和鼓舞,重新认真学习法律,和违法行为进行斗争。他两度当选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还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参加“82宪法修改”,积极推动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
对作协的领导工作,他提倡“无为而治”,只管大政方针,不管具体工作。如此一来,四川的文学创作佳作迭出,获得了五次茅盾文学奖。由于任期内文学界成绩突出,马识途连任五届四川省作协主席,90多岁才卸任。
1983年,马识途被刚成立的中国郭沫若研究会选为副会长。他力主客观公正评价郭沫若的功过是非,主张对历史人物应该“知人论世”。后来,他还担任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会会长。
马识途积极倡导复兴传统诗词,1986年和钱昌照、周谷城、赵朴初等发起成立中华诗词学会,当选为副会长。他还在四川成立岷峨诗社,创办了《岷峨诗稿》期刊。
马识途在家中书房拿着放大镜审阅即将出版的《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
晚年的马识途在书法创作上多有着力,他的90岁、100岁寿辰都不搞纪念活动和生日宴会,而是进行书法展和书法作品义卖,所得全部捐给贫困大学生。
如今,马识途虽已去世,但他充满战斗性的革命生涯、他的笔耕不止和乐观豁达,带给后人无尽的精神财富和永远的激励。
文 | 李俊
图 | 红岩春秋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