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之谜”的中国解释
四十多年前,英国学者李约瑟提出一个问题:前现代社会,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遥遥领先其他文明,“为什么科学革命发生在西方而不是东方?”这个问题被学界称为“李约瑟之谜”。文一教授在新书《科学革命的密码——枪炮、战争与西方崛起之谜》中提出“社会需求才是推动科学革命和技术变革的最大动力”的观点。
文一教授新书《科学革命的密码》
众所周知,欧洲的崛起源自14世纪从意大利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在经过了千年教会统治的中世纪之后,南欧国家开始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在这个过程中,资产阶级走上历史舞台。但这是欧洲成为世界中心后有意简化和美化了“文艺复兴”。
在文一教授看来,虽然文艺复兴时期诞生了诸多伟大的艺术家、文学家和文艺作品,但以此认为文艺复兴“重视人的价值、推崇个性自由和解放”是片面的、偏颇的、扭曲的和不客观的。文艺复兴是天主教罗马教廷自上而下亲自主导和参与的结果。英国思想家罗素曾经感叹:“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除达·芬奇及其他几个人外,都不尊重科学。”
事实上,文艺复兴时期的所有重大科学成果和科学思想都与战争有关,而与文艺复兴本身和宗教改革无关。《君主论》作者马基雅维利特别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政客——教皇亚历山大的私生子切萨雷·波吉亚。这位私生子在意大利中部建立了一个独立王国,并于1502年至1503年聘请达·芬奇为他的军事建筑师和工程师。达·芬奇为他设计了一条具有军事战略意义的切塞纳运河。同样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为佛罗伦萨设计城墙,他曾说过:“我对绘画和雕塑知识不多,但是我拥有丰富的军事防御工事建筑经验。”文艺复兴科学巨匠伽利略长期与威尼斯兵工厂有合作关系,并于1593年正式成为兵工厂的私人科技顾问,专门负责对兵器和军舰的技术革新。
在作者看来,文艺复兴以及此后由大航海开启的“奴隶贩卖、种族灭绝、社会达尔文主义和殖民主义”都是十字军东征运动的自然产物。通过近200年、十余次的十字军东征,欧洲人打开了两个潘多拉盒子:一个是无底线的宗教暴力,体现为基督教徒对所有异教徒的毫无原则底线的大规模屠杀和烧杀奸淫;另一个是无底线的道德堕落,它以充斥社会的性犯罪、盗窃、屠城、杀戮、下毒、欺诈、舞弊、贪污腐败、宫廷政变为时代特征和行为规则。
拉斐尔作品《雅典学院》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各国长期处于战乱之中。14世纪的欧洲发生过至少44场大规模战争,平均每两年发生一次。15世纪欧洲一共发生过60场战争,几乎每年都处于战争状态。16世纪欧洲发生过62场战争,平均每次战争的延续时间超过八年,平均每年都有超过两场战争同时展开,延续时间超过八年的战争有15次之多。从1492年开启大航海到十八世纪工业革命前夜的整整200年间,欧洲有95%的时间都处于战争状态。在整个17世纪,欧洲只有四年时间没有发生战争,即便在相对和平的19世纪,欧洲的战争频率也出奇地远远高于同时代的中国。
军备竞赛的需要推动了军事科学的发展,军事科学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一般基础科学的发展和武器技术的提高。对炮弹飞行轨迹的研究,刺激了伽利略-牛顿经典力学和现代数学(笛卡尔坐标系与微积分)的诞生;对火药作用下空气热胀冷缩原理的研究,刺激了温度计、气压计、蒸汽机动装置的发明和波义耳定律的诞生;拉瓦锡对火药燃烧和爆炸原理的研究,刺激了现代化学的诞生;对外殖民和大航海的需求,刺激了大批量天文观察和现代天文学的诞生与航海技术的改进;规模化战争所导致的对枪炮的规模化生产,刺激了冶金、采矿、锻造、精密加工等行业的发展以及劳动分工原理和零部件标准化生产体制的发现;为满足军事研发而设立的各种大学、机构和科学与工程学院,促进了科学家团体这个职业的涌现以及国家对于科技人才选拔制度的建立……
作者总结,欧洲国家竞争体系下的军备与商业双重竞赛形成了“战争-商业”循环加速器——推动欧洲和西方军火工业的创新、研发、资金回笼,并由此引爆了军事科技革命。
十字军东征
今时今日,作者的结论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要承认西方近代的崛起和超越,但不应陷入“西方中心主义”构建的虚假历史观当中,从而丧失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我们要认清,正是十字军东征开启的去道德化运动和对人类所有道德原则的彻底背叛,导致了近代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资本主义不是诞生于“民主法治”与“科学理性”的土壤,而是脱胎于“无法无天”的宗教狂热与国家主导的“打砸抢掠”竞赛。资本主义法律体系,不过是战争的产物。这些西方国家的真实面目,曾在经济上升期隐藏得很好,但自从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后开始“露馅”,并在多次入侵主权国家的战争中、特朗普当政后、新冠疫情蔓延的过程中暴露无遗。
错过了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早班车的中华文明,在抗日战争和霸权国家挑战的竞争环境下蜕变成长,在经济贸易、工业体系、国家治理、核心技术等方面获得了高速向前的爆发力、推动力和加速度。我们不应害怕竞争,而要自信且开放地拥抱竞争、奋起斗争,因为这是我们经受淬炼而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