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涧地名的由来与历史!明代与麓川定边之战,沐英三段击古战场!
南涧作为一个县的名称,时间不长,1965年才设置的南涧县。“南涧”地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在唐朝时,南涧在南诏国的古都,蒙舍诏(巍山)的南面,这边河谷纵横,就叫的南涧,就是现在南涧土林这个地形。这个是汉语字面的解释。
另外一种认为“南涧”是一个古老部落的名称。南涧在唐代属于“濮落蛮”,是乌蛮的一支,也就是后来乌蛮37部里面的“罗伽部”里面的一支。
《元混一方舆胜览》:“定边县,蛮名南涧”。
《大明一统志》“唐时为濮落蛮所居,地曰南涧”。
《云南图经志书》“蛮名南涧,又云罗伽”。
元朝来了之后,就把南涧改为“定边县”了。“定边”这个名称使用了450年!为什么要叫“定边”?就是安定边疆的意思。南涧差不多在云南的中部,为什么要定边呢?
这个边其实是以澜沧江划分的,元朝对澜沧江以西基本都是实行羁縻制度,册封土司,间接统治。到元朝征缅甸的过程中,金齿白夷诸部逐渐强盛,瑞丽的“勐卯龙”崛起,基本控制了怒江流域。到元朝中后期,“勐卯龙”麓川诸部,利用元朝昆明梁王与大理路总管段氏的矛盾,不断向东发展。到洪武15年,明朝平云南时,云南大部已经长期被麓川占据。
明朝洪武14年(1381年),朱元璋命傅友德、蓝玉、沐英为征南将军,率30万大军南征云南,明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败昆明梁王,擒大理段氏。
短短5个月时间,云南就平定了。表面看,云南也太弱爆了,事实上不是。明朝所谓的“平定云南”也就是控制了,昆明~大理~保山,这一条主干线,其他地方基本都被麓川控制。
在“平定云南”(1383年)后第二年,麓川思可法,首先攻破保山城,生擒指挥使王真大人!
洪武18年(1385年),麓川思伦发10万大军进攻景东,土官俄陶战败,千户王昇战死!
洪武21年(1388年),麓川思伦发结寨摩沙勒(今新平县西南莫沙)。
这5年时间,从保山到景东到新平,麓川不断向澜沧江以东攻击。双方都是积蓄力量,一场决战即将上演!
南涧碌摩山有一个玉皇阁,里面有个“将军殿”,祭祀的是“黔宁王,镇滇总兵官沐英”。
1388年,明朝与麓川在澜沧江中游的南涧螺盘山(月牙山),爆发决战,史称“定边之战”!麓川联军由“渠帅刀思郎”带领30万大军,数百战象兵围定边县,声势浩大。明军由云南总兵官沐英带精兵3万对阵。
乍一看,3万对30万,明军处于绝对下风。实际上却不是,麓川30万很多是被挟持的其他部落,经常是5-6人一把刀枪,实际有战斗力的不到10万。而沐英的3万军,都是明军精锐,而且是当时世界上最早装备火器的部队。
我们看看沐英军队的基层队伍“百户”的配置:火铳手10个,刀牌手20个,弓箭手30个,枪手40个!这个是基层连队了,明军还配备战车队,马队!
我们再看看《明史》记载的明军实战:
敌人在一百步外进行准备;敌人进入一百步内,第一排火枪(鸟铳)射击,第二排发射火箭,再发射虎蹲炮;敌人再近,发射佛郎机;敌人到30步内,发射弓箭;二十步,则全军准备肉搏!
这个就是传说中的沐英“三段击”打法!
“定边之战”,麓川战败,退守到怒江以西。但是明朝也不敢轻易冒进,一边分化麓川各部,一边建保山城,腾冲城,积蓄力量慢慢向西推进!后面一直到正统十三年(1448年),明朝有了强大的后勤保障,才发动“三征麓川”,麓川的老巢“勐卯(瑞丽)”才被攻下。
所以说,明朝彻底平定云南,老朱家前后6个皇帝,干了67年啊!我们云南蛮的战斗力一点都不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