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未而立洒热血 如今他的革命意志传到了第五代
4月5日是清明节,这天春光明媚,天气正好,上午7时,金云平和夫人就已经来到了温岭烈士陵园,他们在金璇的墓前祭扫,肃穆静立,表达哀思。随后,金云平来到楼旗村,在一座充满历史的小屋前,献上了一束鲜艳的红牡丹。
这座小屋,正是烈士金璇的故居。
楼旗村坐落于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温峤镇东北角,村内山林郁郁,静谧优雅。楼旗尖脚下,金璇故居至今仍然保持基本完整。2018年8月30日,温岭市人民政府公布金璇烈士故居为市级文物保护点,同年12月16日,温岭市人民政府在金璇烈士故居前立碑纪念。
金璇烈士故居
这30年来,在86岁的烈士故居义务守护人金持钊老人的坚守下,小屋扛过了台风等灾害,屹立不倒。在金持钊的帮助下,金云平把小屋里里外外打扫了一遍。
金云平和金持钊祭扫金璇故居
“这座不起眼的屋宅,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曾是中共温岭县委地下党主要领导人秘密活动的地方,如今青山隐隐,这里变成了我们缅怀先烈、回顾往昔的圣地。”虽然年年都会来到这里,但是回忆起过去,金云平依然感慨万分。
金璇烈士故居挂上红灯笼
金云平是金璇烈士的孙子,在他的家中,存放着不少金璇烈士的资料、遗物,有整整三大箱。“父亲去世后,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物,就是他倾尽毕生的心血收集、摘录、编写、珍藏祖父金璇烈士的资料、遗物,这些资料不仅保留了金璇烈士一些不为世人所知的遗物,还佐证了几个无法查证的党史难题。”金云平说。
青年投身革命洒热血
金璇遗像
金璇(1902-1930),原名金洪根,又名金才衡、金礼智,学名苦铣。温峤镇楼旗村人。他出生于温岭县琛山乡(现属温峤镇)楼旗村一户殷实的农民家庭。
在校读书期间,金璇常常阅读进步刊物,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受“五四”运动进步思想的影响,他萌发了变革社会的思想。期间,曾组织杭州第一师范同学与校方为毒害学生的恶劣行径开展斗争,另一方面抢救被害的同学。后因国民党政府追究,品学兼优的他一年级被迫肄业,离开学校。
金璇生前学习的书籍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着华夏大地,国共合作的国民党温岭县县党部筹备处被解散了,温岭广大共产党员被“清洗”,遭“通缉”。在血雨腥风中,金璇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此,金璇为党工作,日夜奔波,出生入死,在所不辞。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项忠诚,意为即使自己的头颅离颈,也忠于党的革命事业,决不叛党,表达了对党的绝对忠诚。楼旗党支部成立时,金璇担任党支部书记。
金璇参加地下党活动时用过的手枪皮套
地下党的革命一波三折。1929年11月2日,金璇为保护中共温岭县委地下党组织不被叛徒破坏,在参与处决原县委委员李道明叛变投敌事件中身份暴露,遭国民党通缉,前往上海、南京等地隐蔽,但仍坚持革命。
11月13日,金璇潜入国民党心脏南京市国民党第四党部第三区分部,与时任代理常委的温岭、乐清地下党负责人李达甫一起开展革命活动时被叛徒告密,遭国民党首都警察厅逮捕入狱。
紧随而来的是严刑拷打。在狱中,金璇虽然什么也没交代,但深知国民党不会轻易放过他。在狱中他曾给妻子写了一首六言诗:“家中尚有一子,今年才只五龄。相劳转告我妻,好好教养成人;读书明理进步,那是最最要紧。”此诗后来由地下党员李达甫(1995年追认为革命烈士)寄回,却成了金璇的最后遗言。
被捕期间,金璇在苏州监狱受刑
1930年1月8日,金璇被酷刑摧残致死,年仅29岁。时为中共地下党楼旗村党支部书记、第四区地下党和温岭西区地下党组织负责人。
追认烈士移葬烈士陵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春节,乡村和农会干部,抬着“烈士之家”匾额,带着一副写有“革命初步由你起,为民牺牲最光荣”的对联和红灯五角星,敲锣打鼓游遍全村每个角落后到金璇家。
干部们把“烈士之家”匾额高高挂在门楣上,鲜红的对联帖在两边,红灯五角星挂在金璇故居的窗前。
毛泽东主席发的烈士证
1955年,经温岭县人民政府上报省人民政府,要求追认金璇同志为革命烈士。1956年2月27日,金璇的家属收到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签署的《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金璇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同时家人第一次领到革命家属抚恤金。
1958年,温岭烈士陵园建成,金璇烈士的遗骸由当地乡政府移葬到温岭烈士陵墓。1963年重修改迁,调整安葬在陵园右首圆坟内。1981年,温岭县人民政府公布“金璇烈士墓”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璇烈士灵柩
传承“礼、孝、净”好家风
“这些年来,我从这些资料和遗物中找到了前辈留给我们珍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孝’字当头‘礼’字在后‘净’字压轴的家风家训。”金云平说。
纵观金璇光荣而短暂的一生,能看到一个革命者的成长历程中的点点滴滴。金璇从学生时代起就与众不同。他胸怀大志,热衷家乡的公益事业;他思想解放,孝敬父母;他热爱劳动,把劳动与革命工作结合起来。
《温岭交通志》记载,民国3年(1914年),年仅13岁的金璇发起捐助银元、土地,组织当地山民自带伙食、工具,开山修造城关西门外梅岭至新岭间道路,直通江厦温峤。
金璇造路
“听长辈说,祖父思想很解放,他不迷信,对祖上很孝顺。他把自己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的坟都砌上很整齐的坟围,与别人家坟围不同的是,祖父在坟围正中不是书上一个大大的“福”字,而是画着辛亥革命的旗子。”金云平说。
将金璇的遗物一件件列出来,“三益牌”手电筒和煤油灯、信件箱、怀表钟、照相机,刻印革命传单用过的刻字钢板、石瓷等等,无不镌刻着金璇的革命意志和良好家风。
金璇烈士遗物
每年清明,金云平都会带领着全家来到温岭烈士陵园祖父金璇的墓前和刚开馆的温岭烈士纪念馆祖父的塑像前,献上洁白的菊花,缅怀他的丰功伟绩,汲取峥嵘岁月里的正能量。
第三、四、五代在烈士塑像前的留影
“良好家风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熏陶与积淀。”金云平深知,祖父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家树立了不朽的风碑。而他要做的,就是将祖父的革命精神代代相传,将“孝”字当头 “礼”字在后 “净”字压轴的家风家训传承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