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二手书店的“告别”
11月14日傍晚,北京市朝阳区,多抓鱼二手书店里前来淘书的顾客。多抓鱼是一家深受年轻人喜爱的二手交易平台,主营二手图书。当天是多抓鱼第一家线下店结束营业前的最后一天,夜幕降临,仍有不少市民和读者趁着最后的机会前来选购图书、拍照“打卡”。据了解,自10月30日闭店大促开始至今,已有8000余名顾客来到这里,与这家实体书店告别。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11月14日傍晚,北京市朝阳区,多抓鱼二手书店里前来淘书的顾客。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11月14日傍晚,北京市朝阳区,一名4岁的小朋友在喜欢看书的父亲的带领下来到多抓鱼淘书。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11月14日傍晚,北京市朝阳区,26岁的池池在书架前选购图书。她曾是一家出版公司图书编辑,是这家书店的老顾客,对绘画类、经济类的书比较感兴趣。她认为多抓鱼作为一家二手书店,最吸引自己的地方在于选品能力和价格优势。但由于线下书店的位置有些偏僻,她更多时候会在这家书店的线上小程序订阅想要的书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11月14日傍晚,北京市朝阳区,北京工业大学平面设计专业的大二学生江雪(前)跟室友在选购图书。她前几天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这家二手书店闭店促销的推送,决定前来“探店”。她坦言,平时很少专门逛书店,这次过来多少有点抱着“打卡”的目的,但她认为实体书店在当今依然很有存在的必要,“在实体书店会有许多人一起选书、阅读,这种氛围和环境是线上无法代替的。”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11月14日傍晚,北京市朝阳区,从事教育行业的安妮正在儿童绘本区选购图书。她认为这家二手书店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去购买一些小众书籍和外文原版书。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11月14日傍晚,北京市朝阳区,从事互联网行业的寻先生坐在书店一角挑选书籍。他是在疫情期间知道这家二手书店的,至今在实体书店和线上小程序上一共购买了1671本书,花费近7万元。他认为现在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很大改变,用手机、电脑等作为载体的电子阅读更多一些,这对实体书店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但作为一个读书爱好者,他还是希望能有实体书店这样一个去处,能亲自触摸、选择自己心仪的纸质书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11月14日傍晚,北京市朝阳区,多抓鱼二手书店店员三吉在理货。她身旁的货架上摆放着顾客在阅读后不想购买的书,货架上写着“家具也卖”。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11月14日傍晚,北京市朝阳区,多抓鱼二手书店一角,一名顾客的购物袋里装满了图书。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11月14日傍晚,北京市朝阳区,多抓鱼二手书店外,玻璃上写着“暂时离开”的字样。据了解,多抓鱼的新店将于明年年初在三里屯开业,新店面积近1000平方米,将包含二手图书、二手服装、每周市集和多抓鱼咖啡小卖铺等区域。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11月14日傍晚,北京市朝阳区,一名年轻人买完书后在多抓鱼二手书店的橱窗外拍照留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