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瓦罐坟”有多残忍?把60岁老人关进坟墓,送一顿饭加一块砖
在我国从古至今的文化当中,有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孝是中国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美德。在我国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当中,“孝”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孝道文化在我国一直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古代,“举孝廉”甚至已经成为选拔人才的手段。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已经成为了当代人的普遍观念,可是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阶段似乎不是这样的。相传秦朝有这样的律条,叫六十还甲,或者花甲葬,规定如果家里有老人,老人六十岁还没去世,就必须丢到山上,让其自生自灭。真假与否现已无法考证,此种法令目前为止只见于某些野史、杂书中,翻开二十四史,我们再找不到关于这种法令的任何记载!
在由唐朝韩鄂所作《岁华纪丽》曾提到,说在云南的某些地方,有一种名为“瓦罐坟”的习俗,之所以得此名,就是因为这个坟墓需要在地下挖出墓穴,四周用青砖围砌,顶上也要用砖发券,留一出入口,形似瓦罐。在当地若要是家中父母年满60岁,子女就会将其背到山上,挖一个类似瓦罐的洞,就将父母留在洞中,之后子女日日为父母送饭,饭后便会加砌一块砖,如此日复一日最终砖石封住洞穴,老人就如此在里面活活饿死。
因为在正史中并没有记载这段历史,所以关于瓦罐坟的争议一直不断,有人认为瓦罐坟不存在,原因就是违背当时“仁爱”的主流思想,但胡适先生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这样的习俗在秦始皇时期就已经有,因为当时生产力低下,老百姓过着吃不饱的生活,所以那些年老丧失劳动力的老人,就成为国家的负担,于是瓦罐坟就应运而生,其实胡适先生的猜测不无道理,在近代考古中就发现类似的坟墓。
自2000年以来,在川、陕、鄂、豫交界的汉水流域中游及其支流发现了大批古代“寄死窑”。这些被发现的古代“寄死窑”窑洞形状规整,隐约留有人工痕迹,口开凿得方方正正,洞内平平整整,里面刚好可容一人,可以躺下也可以蹲着。跟野史里记载的瓦缸墓十分的相似。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古代,弃老弃病可能并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但不管怎样听上去就是一件违背人伦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