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真相大起底:从权力憧憬到梦想破碎的残酷历程
涉及到关键内容的时候,包括网络上的一些视频解读,但多数都没有讲明白西安事变爆发的真实原因,特别是涉及到关键内容的时候,总是语焉不详或一笔带过。
随着近些年包文岳回忆录和苏联共产国际中国问题档案,以及台北国史馆蒋中正档案等重要文献的陆续解密,使得西安事变的真相日渐清晰。但一般人并不容易接触到这些史实。
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探究一下西安事变的前因后果,及其背后复杂的权利博弈义。就是不知道平台能不能播出啊。当时的一个基本背景就是张学良开始意识到将要背负历史债务,东北沦陷的合法性出现危机。1931年918之后,张学良背负不抵抗将军的标签。其政治资本呢?从东北王继承人降级为流亡军阀。
1935年何梅协定及秦土协定签订后,南京政府事实上承认了。华北特殊化,东北军彻底失去政治支点。这就意味着张学良无论是在普通民众的情感,当中,还是在南京政府的官方体系当中,对其身份的认同全面崩塌。
据1936年国军军政部军需署报告披露,东北军流亡关里之后,其经济基础也开始瓦解,军费的缺口达380万银元。张学良呢,被迫削减官兵薪饷至国军标准的60%。引发了1936年秋的长安兵谏,这实为西安事变的预演。1935年,徐海东红25军入陕,打破杨虎城与张学良的势力平衡,至1936年夏,东北军在崂山、榆林桥、直罗镇三战损兵认深圳,基层出现宁投共不缴共的思潮。而另一方面,蒋介石开始削藩,布局南京。政府通过陕甘整军计划,要求东北军裁撤8个师。杨虎城部裁撤3个师。1936年10月, 老蒋命令。
胡宗南组建西北剿总预备军。实职架空张扬。1936年4月,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谈判破裂。之后呢,斯大林授意季米特洛夫向中共发出第324号密电,必须在中国北方制造阻止日军西进的战略惊的战略屏障。
这封密电现在保存在俄罗斯现代史档案馆斯大林馆。透过共产国际进一步指示要建立亲苏缓冲区、立亲苏缓存区。日军西进给予日军资金。苏西北通道安全,也就是阿拉木图至兰州铁路线的安全,以便运输武器弹药物资给中国方面。斯大林企图通过在东北建立亲苏政权,以牵制日本对苏联的进攻。
而此时的张学良为了东北军的生存,以维持军队体系,解决流亡政权的合法性,汉卿与中共交好的目的主要逻辑透过中共的纽带作用去抱紧苏联这条大腿,而中共当局则一直在寻找机会。
想要打破第五次围剿后的封锁,并进一步壮大自身力量。所以中共高层在洞悉了苏联方面和张学良方面的现实预求之后,开始试探性的提出了联合执政方式。教员在1936年8月密电张学良提到,请考虑特殊形式的地方自治的可行性,随后,中共北方局通过南汉宸、汪峰等人进一步向张学良传递西北大联合的构想,
第一,苏联承诺经新疆向东北军提供武器。第二,中共默许张控制黄河以北。第三,杨虎城获得陕西自治权。
张学良一听此构想,心花怒放,为什么呢?张晚年口述承认,1935年欧洲之行,他受法西斯主义影响,就曾设想过建立东北西北联合体。模仿墨索里尼向罗马进军的模式夺取中央政权。所以当时他一听到中共与苏联方面由此构想,正中下怀。不仅可以解决东北军的燃眉之急,更能帮助自己登顶梦寐以求的权力之定。根据近年莫斯科解密的周章,延安密谈记录以及台北国史馆相关档案的记载,
1936年4月9日,延安天主堂密约草案西北联合政府的辖区为陕甘宁,清新五省,东北军改编为西北国防军,保留20万编制共产国际承诺。
事变后经阿拉木图和新疆向东北军输送200架飞机,300门火炮。西安事变后,由张接管西安中央银行金库,由中共控制辖区内的贸易线。
后来,1936年12月12日事变当天,张学良果然派人第一时间就接管了西安中央银行金库,获得了黄金12万两,相当于南京政府3个月的军费。这笔资金呢,后来被用于收买部分中央军将领、延缓进攻。
西安。在人事方面呢,联合政府主席由张学良担任,是象征性的元首。副主席呢,则由杨虎城和宋世才担任,杨实控陕西。新疆督办盛世才。军事委员,由周恩来担任,后面还有一些内容呢,我目前还不方便透露。这个架构呢,其实是存在一些致命缺陷的。比如联合政府没有明确与南京政府的关系,是自治还是独立,还有盛世才实际听命的是莫斯科而非张学良。再有红军改编方案很模糊,教员始终坚持独立指挥权,联合军队的改编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然而在巨大的权力憧憬的冲击下,张扬认为这些细节的解决只是时间问题。所以他们似乎已经开始飘飘然。据张学良的侍卫长刘鼎回忆,张曾向部下透露,他的君主立宪梦,西北五省将效仿英国蒋先生做首相,我做国王,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啊。中央在内部会议上宣称联合政府就是新版的西北军大同盟,冯玉祥没做成的事,而我们做成了。你如果一定要说张扬是抗日。抗日救国的英雄我也不反对,但是我就想弱弱的问一句。如果没有如此巨大的利益牵引,如果没有如此炫目的版图诱惑,张良还会发动西安事变吗?
杨的志得意满,导致了他完全忽视了冯雨桥,玉祥1930年中原大战是如何惨败的教训。而张的幼稚的政治浪漫主义,则严重低估了南京政府的集权能力和根深叶茂。老蒋当然也不是吃素的。戴笠通过张学良的四位副班长唐海获知了联合政府人员名单,提前策反了拟任财政部部长的东北边业银行总经理,韦梦玲,同时收买了杨虎成卫队营长宋文梅,让他监视密谈。
另一方面呢,蒋介石密令切断西北金融命脉,禁止上海银行向陕甘汇款。将东北军军饷存入汉口中央造币厂,不可直接划拨。而需本人领取,导致1936年12月初西安爆发所。我想兵变,但是老蒋当时还是没有料到,汉军居然够胆发动兵谏。
1936年呢,还有几件事情的发生,进一步催化了张扬发动兵谏的进程,1936年6月到9月的两广事变中,蒋介石呢,用银元收买瓦解反蒋联盟。此事刺激张扬加速行动。据张学良的机要秘书郭维成回忆,张曾告诉他,若待蒋收拾完南方,下一个必是西北。
1936年11月,日德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在日德同盟的冲击下,苏联对日恐惧加剧,斯大林受意共产国际加大策反。中国地方实力派西安。西安与莫斯科的密电频率在11月激增至300%。
1936年12月9日,在学生请愿事件中,卫队开枪误伤了学生,史称西安血案。张对请愿学生表示,我是国家的军人,绝不辜负大家的,一周之内,我将用行动作答。张误判,可通过兵谏来转移舆论的焦点。
蒋介石侍从室档案显示,张在事变前夜还对部下说,蒋公必能理解良知,苦心。最后呢,就是大家在书本中能看到的西安事变了。
但是事变的和平解决却不是你看到的那样。原来早在事变发生的前夜,苏联就开始担心西北割据会引发日军提前西进,而且就靠张的东北军是根本无法阻挡日军的。兵谏,反而会引起国军内战导致。
致抗日力量分散无法实现其拖住日军西进之目的。而苏联当时是完全没有能力分别在东西两线同时对日德作战的。这种后果将不堪设想。
所以斯大林更希望中国维持表面统一以牵制日本。他开始玩起了双重游戏。1936年11月,苏联突然减少了对西北联合政府的军援,
原定200架飞机减为30架教练机,300门火炮改为5000支俄战争时期的旧步枪,同时密电指示中共不可过度刺激蒋介石。这封密电现在就收藏在俄罗斯总统档案馆,1936年12月6日,莫洛托夫又约见驻苏联大使蒋廷福,表示中国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汉卿这次遭遇了明晃晃的电诈,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政府和日本均认为事变与苏联有关。苏联政府的态度引起各方关注。12月13日下午, 南京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会见苏联驻南京代曼斯皮里瓦尼克,告以西安之事外传与中共有关。
如蒋介石安全发生危险,则全国之愤恨将由中共而推及苏联,届时将迫我与日本共同抗苏。斯大林一听就知道,如果任由事变继续发展,那就大事不妙,于是迅速做出反应。12月14日、15日,苏联真理报消息报相继发表社论,严厉谴责张学良,谴责西安事变为日本阴谋,彻底断绝了对联合政府的支持。据中共的国际友人马海德医生,当时也是张的私人医生,记录,张学良看到报纸后当场吐血,国内新闻舆论更是对张学良口诛笔伐。
中央军樊嵩甫部12月15日突破潼关。东北军前线部队出现成建制倒戈。在此情形下,中共战略也悄然转向。当然这是中共高层的生存智慧。在当时的时局下无可厚非。周恩来于12月17日抵达西安后,告知汉卿联合政府构想建立抗日临时政权。
随后教员在12月19日明确致电,不提西北联合政府,只谈改组南京政府,此密电现在收藏在中央档案馆。张学良12月20日在日记写道,黄河北岸,炮声可闻,方知割据之梦难圆。那些未及实施的政府架构,作废的部长任命状,永远停留在草案阶段的宪法大纲,最终都化作西安华清池温泉上空的雾气,
看似宏大梦想蓝图的可行性不在于设计者的理想高度,而取决于对各方实力此消彼长的精准计算。张晚年坦言,当时既想保全东北军,又想当民族英雄,更幻想成为中国的克伦威尔。
这种多重目标冲突,政治人格分裂,而在国内国外又完全无支持的情形下。导致张既不敢杀蒋又无力控制损害事态,西安事变的本质是多方势力在抗日旗帜下的权力博弈。对张学良而言,是想通过绑架国家元首来实现政治复活的豪赌。但是联合政府的幻灭导致其彻底失去所有政治资本。1937年1月,东北军少壮派刺杀王以哲事件宣告张家军阀体系的终结。对中共而言,西安事变是实现借力打力突破第五次围剿的战略性转折。虽未实现西北割据,但通过参与调停获得合法地位。在南京设立了实质上的合法据点。红军联络处,并由此获得了难得的生存空间与发展的时间窗口。
对苏联而言,中国东北,西北是其在远东牵制日本的关键布局,斯大林通过制造又摧毁西北联合政府。既威慑了日本,又通过虚拟的好处与蓝图忽悠和拉拢了张学良,避免了中国出现亲美地方政权。最终呢,促成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对蒋介石而言,西安事变使他成为呼声最高的抗日领袖,并最终成为他整合地方军阀的历史契机。
1937年2月二二事件中,少壮派军官刺杀王以哲,暴露东北军深层次矛盾。这支部队早已不是张家私兵,而是各方势力角逐的战场。蒋介石最终用军事整编加发放欠薪的方式彻底瓦解了东北军集团。今年解密的蒋介石日记显示,蒋在获释前曾暗许宋子文承诺既往不咎,但汉卿需出国暂避这个未被履行的承诺,暗示事变结局本可能有不同走向。张学良用半个世纪的幽静换来的或许正是历史对其矛盾性的最终裁决,他既是改写中国命运的推手,也是被时代洪流碾碎的棋子。